近年氣候反常,出現很多自然災害,令人痛心。但由此反映的某些人類言行和思維,同樣令人痛心。
令人痛心的言行和思維
以最近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水災和美國夏威夷的山火為例,兩者同樣悽慘,悲天憫人,努力救災,自不待言。不過,有內地傳媒報道中國的災害新聞時,主要談官方的救災工作如何深入,萬民感恩戴德;但對災民的真實怨言,卻隻字不提。涿州居民上訪向官方問責而被打,只能在民間網絡出現。相反,報道美國災害時,則大事報道慘情;居民和反對黨指責拜登政府無能,更是大字標題。不知這是否「為我所用」的典範演繹?還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另一個現象是捐款和發動賑災的力度。這次,內地和香港官方均沒有公開大力組織,但也各自撥款救災,港府也撥款6000多萬元給內地。跟1991年華南水災和1998年華東水災相比,動員力度相對較小。從好的角度看,可解讀為官方的救災工作已滿足災民的基本需要;但另一種看法認為,官方擔心民間反應不佳,才低調募集捐款。否則,官方大力號召而反應不如理想,豈不更差?連形象工程也輸了。
有建制人士說,不用怕。如果反應不佳,可以解釋為經濟不好,才導致捐款不多;就像中國經濟下滑,可以解釋為「美國仇視中國和不斷破壞」。此外,可以推動工商界帶頭捐款,讓他們好好地表現愛國情懷。
富豪捐款 已形成比較
可是,與此同時又出現另一個現象,就是有些財團和名人捐款之前,特別要求不能對外公開。表面理由是「為善最樂,非關榮耀」;背後原因則是,讓外界知道他們有沒有捐款或捐了多少,反而對其業務或形象有不良影響。
我大惑不解,請教高明,才知道一些政治心理和市場學。例如,富豪捐款已形成互相比較,誰是「大頭」,其他人的捐款就不能比他多;某演藝名人對內地捐款多,公開後可能影響他們在香港和海外的形象和演藝市場。
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的事情。除了「郭美美事件」、「希望工程」曾經出現負面新聞外,也許還有時移世易,感覺不同的原因。不過,我仍然相信,血濃於水的元素仍在,關鍵是官方能否善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