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創意校園要到2024年完工,潘明倫教授(Johnny,浸大協理副校長)對CARE舍堂村(Creative Area for Residential Education)讚不絕口。Johnny說:「這個Creative Hub,把生活、學習、研究都集中起來。」Campus of creativity,創意校園,不是空話一句來的。
Johnny是音樂人,對日後的錄音中心Recording Centre,他有話說:「整隊樂隊full orchestra都可以在裏面錄音。」
《點五步》這套電影的錄音(由管弦樂團拉奏主題曲), Johnny說:「那一次,在浸大的AC Hall進行,要搭過sound stage。工程不算繁複,效果還算不錯。」
日後有了這個地下錄音(錄影)室,樂隊的演奏,可「原汁原味」呈現出來了。
「演奏古典樂曲的,流行音樂的樂隊,都可以來到中心,使用設施,中心會對外開放。」
共享音樂 打破傳統
談到「音樂共享」,Johnny說這Community Engagement Program:「老人家組成的社區樂隊,到來,得到技術支援,會幫他們錄音、錄影。我們亦會與NGO合作。」資源共享。如今,「一目了然」已不限於廚房內的運作,食客可以透過玻璃牆,對廚師的烹調工夫,看得一清二楚。Johnny說「點子坊」這個creative hub,就像透明廚房,裏面進行的藝術實驗活動,外面經過的人都知道What’s going on。
茱莉亞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有一幢新建成的透明建築,站在斜坡上,可以看見室內學生的活動情況。當然,這與私隱無關,都是見得人的。創意活動,與大眾分享,實屬好事。
回應MIT Anti-Discipline論調:打破傳統,藝術,才會有新意。
來到「白盒實驗空間」,看介紹:亞洲首個用作科學及藝術研究的沉浸式空間。說得有點玄妙,Johnny解釋:「白盒裏有個sound constellation system,可以製造出任何聲音來,真嘅一樣。這當然是電腦了得,把有關data重組。Reconstruct歷史某時刻的聲音,不再是憑空想像的了。」
那一天,走進白盒,聽聽1911年,第一列蒸氣火車由尖沙咀開出時的聲響。
後記
Johnny傳來一張在辦公室拍攝的照片,書與文件,都堆放一起,佔據了不少空間。Johnny問:「是不是有點雜亂?」
我卻看到音樂會海報,也有音符板(是韓德爾[Handel]所作的曲目?)。應付過繁重的行政工作,Johnny該仍會創作,指揮樂團的吧?
“Creativity at everyday life。”
硬件重要,還得有軟件配合。有人,才會有創意。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