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心理學教授李湄珍:抑鬱有跡可尋 聽音樂做運動可紓緩

李湄珍教授指出,面對新冠病毒疫情,人們主要還是關心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但對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往往忽略了。事實上,精神健康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李湄珍教授近日在線上直播的「港大抗疫」全球對話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長期留在家中的人,可能會產生孤獨感和壓力感,若然感到提不起勁、煩燥失眠、對原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便有可能是抑鬱症狀,應立即求醫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並讓家人知道。而聽音樂、做運動、玩集體遊戲,都是減輕抑鬱的好方法。

人們重視身體健康 忽略心理健康

此次對話在本港時間4月30日(周四)全球直播,由紐約石溪大學客座教授 Sree Sreenivasan 主持。
Sreenivasan教授開門見山,問李湄珍教授新冠病毒(COVID-19)對於人們的心理有何影響?

李湄珍教授回答,面對新冠病毒疫情,人們主要還是關心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但對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往往忽略了。事實上,精神健康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

Sreenivasan教授舉例說,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紐約,有前線醫護人員不堪壓力而自殺。「她曾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但在回到北卡羅萊納州省親後不久便自殺了,新冠病毒會不會影響她的腦子」?

壓力產生負面情緒 應停下來想想

李湄珍教授說,現階段無法斷言新冠病毒是否會影響腦部,但在壓力下照顧病人,會誘發抑鬱的癥狀。因此,如果感到有壓力,應該停下來,身體會有訊號,壓力會改變人的思想。「我不知道病毒會對腦部產生什麼影響,但我明白壓力會對腦部產生怎樣的影響。」她指出,長期的壓力會改變人對生命的看法,產生非常負面的情緒,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抑鬱不是受到藥物或他人的影響?

李教授說,心理上的「感冒」有9個徵象,包括心情抑鬱、興趣減少、體重減輕,食慾減退或明顯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多、精神亢奮或呆滯、時常感到疲勞或精力不足、覺得人生無意義或無端的內疚感、思考能力變差或專注力減退,甚至有自殺念頭等。如果經常出現上述徵象,或至少有一項是心情抑鬱、興趣缺乏或喪失愉快感,便應該求醫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不要隱藏自己情緒 可找專家幫忙

她強調,找專家幫忙很重要,不要隱藏自己的情緒,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挺過去便掉以輕心。

Sreenivasan教授又問,怎樣看待隔離措施對人們心理上的長期影響?

李教授認為,如果沒有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隔離措施便真正成了「封城」(lockdown)或個人禁閉(personal lockdown),「但我們需要從人際互動中獲得資訊,現在有了社交媒體,隔離措施可能不會成為大問題。……(除了上網和社交媒體)聽音樂、做運動、玩集體遊戲,都是(在家裏)的好活動。

她提醒大家,新冠病毒疫情下,隔離措施和心理壓力短期可能造成孤獨、失眠;長期可能造成抑鬱症,有需要可求醫或找專家幫助,而她自己則會「做適量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正面看待事情,感恩生活的每一天」。

港大抗疫最前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