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5G技術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5G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將為我們提供更便利、舒適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忽略這把雙刃劍的背面,尤其在5G廣泛應用後會否造成其他問題實屬未知之數。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世代即將來臨,人類科技即將進入嶄新紀元,無人駕駛、實時定位等劃時代技術都需要與5G技術配合才會發揮效果。另一方面,5G技術的應用會帶來大量的電磁輻射。

2020年,德國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Nature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ion,NBCU)進行了190 項關於電磁輻射的研究,其中72項表明電磁輻射對蜜蜂、黃蜂和蒼蠅有各種不同方面的影響:包括因磁場受干擾而導致導航能力降低,以及對遺傳物質及幼蟲的影響等等[1]。電磁輻射對昆蟲的影響已如此之大,對人類又會如何呢?因此,我希望藉此機會與大家探討,5G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健康影響。

我們時刻被電磁輻射包圍

5G技術與此前的4G、3G、2G等移動通信技術一樣,需要靠電磁頻譜中的無線電波把信號從發射塔傳送到手機上。與4G相比,5G所採用的頻率更高(30-300 GHz),使得更多的裝置可以聯網,網速也更快(約為4G的十倍)。

但高頻電波只能作短距離傳輸,每個5G發射塔的信號最遠只能傳輸約150米,因此5G網絡覆蓋需要修建更為密集的信號發射塔台。由於發射塔將會密集式佈滿在我們的居住環境附近,所以只要手機仍開着,5G的電磁輻射便會全天侯無間斷地從各個方向射向手機,使我們無時無刻都被電磁輻射包圍着。

5G高頻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那麼,如果人體長期吸收5G的電磁輻射,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首先,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與其頻率相關。頻率愈高,對人體組織的穿透力就愈深。與4G的最高頻率 8 GHz相比,5G最高頻率可達300 GHz,約高出40倍。當這些高頻輻射穿過人體時,會對人體產生加熱效應。人體70%以上都是由水組成的,體內水分子受到電磁輻射影響而相互摩擦,引起體溫升高,從而影響到體內器官的正常工作,嚴重時會造成器官不可恢復的傷害[2]

另外,5G的電磁輻射可能會誘發不同程度的病變。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NIEHS),進行為期10年、耗資3000萬美元的電磁輻射研究,是目前最完善的研究報告。

他們藉由老鼠的動物實驗,試圖了解手機輻射的潛在風險。實驗老鼠2年內連續暴露在3G手機電磁輻射,每天暴露9個小時。實驗結果顯示,大量暴露在3G 手機電磁輻射下的雄性大鼠心臟明顯出現惡性神經鞘瘤,部分證據顯示雄性大鼠腦部產生膠質瘤、腎上腺產生嗜鉻細胞瘤。由此可見,對於長期接觸電磁輻射的群體,即使功率較小,頻率低,也可能會誘發意想不到的病變[3]

5G就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將為我們提供更便利、舒適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忽略這把雙刃劍的背面,尤其在5G廣泛應用後會否造成其他問題實屬未知之數。精明的讀者們也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抵抗電磁輻射的防護,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資料來源:

  1. NBCU (2020). Biologische Wirkungen elektromagnetischer Felder auf Insekten.
  2. B.G Gopal(2015).A Comparative Study on 4G and 5G Technology for Wireless Applications.
  3. NIEHS (2018).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releases final reports on rat and mouse studies of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like that used in 2G and 3G cell phone technologies.

陳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