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迅影香港情

──1950年代攝影鏡頭下的香港及新加坡

1947年,20歲的李福志隻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生前寂寂無名的他,2015年卻意外因半世紀前的攝影作品,讓香港記住了他。

近幾年,有關香港歷史的社交媒體專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彷彿從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保衛運動之後,香港人忽然驚覺以往熟悉的香港正逐漸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清拆消失中,於是有人提筆寫下老店故事,有人攝影探索古蹟廢墟,有人鑽研香港食物味道……紛紛用自己的方式,想尋回或留下真正屬於香港的點點滴滴。

1947年,20歲的李福志隻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生前寂寂無名的他,2015年卻意外因半世紀前的攝影作品,讓香港記住了他。信和集團與黃廷方慈善基金共同舉辦1950年代攝影作品展:《瑪喬麗‧多格特鏡頭下的新加坡/李福志鏡頭下的香港》,展覽由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策劃,並獲新加坡駐港領事館支持。透過新加坡出生的香港攝影師李福志(1927-2012)及英格蘭出生的新加坡攝影師瑪喬麗‧多格特(1921-2010)的攝影作品,見證當年剛從被日軍佔領的噩夢中醒來的香港及新加坡,這兩個亟待戰後重建復甦的英國殖民地的當時面貌。

這兩位互不相識的攝影師,巧合的有一些相似的人生軌跡,他們都在1947年離開故鄉,分別移居香港及新加坡,並在異鄉生活終老。這兩個亞洲重要港口,之後在亞洲地緣政治影響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新加坡在去殖民化的漸進過程中蛻變,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香港則直至1997年,才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

其中,出生於新加坡的李福志,不知為何原因襁褓期間便被親生父母遺棄,從小在領養家庭長大。1947年剛滿20歲的他,跟隨當時一艘最新英國輪船「勝高剌」號從新加坡抵達香港,跟許多難民一樣,希望在戰後積極重建的殖民地開展新生活。

當年他四處拍攝相片向遊客兜售,靠着微薄的收入餬口。大部分作品攝於1954-1960年間,那些年,這位無師自通的攝影師足跡遍布香港,沒有花俏的攝影手法,只是樸實記錄當時的社會面貌,卻意外見證了那10年間香港翻天覆地的變化樣貌。

對李福志來說,當年他拍攝這些照片只是用以謀生,所以他其實沒有想過自己的攝影作品有何重要價值。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才知道昔日香港的舊照片十分吃香,這些拍攝於1950年代的香港黑白照片已成懷舊珍品。但學歷不高,也沒有門路的他,直到2004年才重回40多年前他曾為遊客拍照賴以維生的山頂兜售這些舊照片。

2010年原籍澳洲卻在香港長大的攝影師也是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辦人艾思滔(Edward Stokes)因與家人到山頂遊覽,偶遇了在山頂兜售攝影作品的李福志,意外促成了李福志攝影作品集《流光迅影香港情》的出版及此次攝影展的完成,讓這位一生辛勤的攝影師作品有機會公諸於世。

當我們去到一座城市,我們希望尋找什麼?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曾經把城市比喻作一塊海綿:「吸汲着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對今日扎伊拉的描述,還應該包含扎伊拉的整個過去。然而,城市不會洩漏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向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挫、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香港自回歸以後,在建立身份認同之餘,也紛紛回首往昔,努力尋找過去的印記,似是要提醒自己或下一代不要忘掉這座城市的歷史。或許是由於身邊的環境和變化太急促,尤其近幾年,尋找昔日香港的氛圍似乎愈趨濃烈,彷彿想明瞭這座城市在新舊交融、變化與延續之間還能如何演進。

「1950年代攝影鏡頭下的香港、新加坡」歷史照片展

日期:2021年4月1日至5月30日﹒
時間:10:00─17:00
地點:銅鑼灣信和廣場305室
免費參觀

特此致謝:

瑪喬麗.多格特相片版權 -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Singapore Marjorie Doggett photos: Copyright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李福志相片版權 - 李福志遺產
Hong Kong Lee Fook Chee photos: Copyright The Estate of Lee Fook Chee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