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動物。周邊發生的事,會通過人的感官傳達至心間。人生路上過往發生的某些事,也會在人的心底裏留下一些記憶或烙印。
日子有功,這樣累積下來,人的心變成了一個很龐大的資訊儲存庫。隨着周邊事物的變化,人的心也會從這個資訊儲存庫中提取出一些相關的資訊和經驗,對外境的變化予以詮釋,因而產生一些心念,並對外境作出回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隨境轉」。周邊事物的不斷變遷,造成了心念的不斷變化,甚至可以達到瞬息萬變的地步。
心念複雜 新舊糾纏
假如我們能把自己每日的心念忠實地紀錄下來的話,我們會發現人的心念其實是個很複雜的、時起時落的時間流程。它反映了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時而快樂得如登上了天堂,時而愁苦得如下了地獄。喜怒哀樂,其實往往都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惡便是地獄。
人的心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藏匿在人的心裏,歷久而不消散。許多時是前念仍未消失,新的心念又出現了。於是不同的心念交纏在一起,有時會令人覺得混淆或迷惘,因而無法集中精神做好眼前的事。
前念未消 困擾當下
假若某天清晨,你因為睡懶床而被太太說了幾句,繼而吵起嘴來,心裏很不痛快。你上班後還要在公司業務會議上做個工作報告。儘管你人是在會議室中,心裏可還是想着剛才上班前跟太太吵嘴的事,實在無法專心做好眼前的工作報告。效果當然會打個折扣;人亦不算是在最佳狀態中。儘管你這個人是活在這個時刻裏、這個當下中,可是你的心卻仍是活在上一個(即上班前)的那個時刻裏、上一個當下中。你老是掛礙着當時的不快事。這樣,你就不算是活在當下了。
所謂活在當下,就是放下前念,全心全意地做好當下(或眼前)需要做的事,不讓前念或其他的事干擾你。假如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真正做到專注於當下要做的事,那末你會因為專注而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此外,假如我們能在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個當下該做的事,然後把它放下,再專注地做下一個當下的事,那末我們的辦事效率也會有所提高。這也是一些大忙人的工作秘方之一。實踐證明:活在當下能令我們的工作效率顯著地提高。愈忙的人,愈能夠活在當下,愈能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個當下,做個每一個當下該做的事,然後放下,再專注地做下一件工作。這樣一來,他的辦事效率就較高了。他甚至有可能在一輩子裏完成人家幾輩子的事呢!
放下雜念需要練習
按着上述的思路,一個人如能活在當下,他就能專注;能專注便會心無罣礙,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關鍵是如何做到專注,如何放下。
佛家培養專注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止觀」。「止」就是靜下來;較常見的是打坐、或靜坐。語云:「靜而後能慮」,意即當一個人安靜下來後,就能較冷靜地思考問題,較周詳地考慮各種因素。佛家建議在人靜「止」下來後,不妨把自己抽離出來,再從旁專心地「觀」察(或觀照)自己的心念。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這個方法能夠讓我們專注地觀照自己那瞬息萬變的心念,乃至自己的呼吸(或動作)。漸漸地,我們的專注能力會有所提升。日子有功,習慣了以後,我們在行、住、卧、坐中均能觀照自己的心念及其變化。能觀照自己的心念,就可以進一步管理好自己的心念,做心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這也是修習「止觀」的一個益處。
一個人能夠做事專注,就能夠更好地活在當下。既能專注於當下的工作、雜念或掛礙的事,自然亦會較少,也就較接近「心無罣礙」的境界了。培養專注能力,其實也是培養自律的能力,可以通過「止觀」來練習。有些朋友在熟習了這種自律的訓練後,能較好地管理自己的心念;需要放下某些心念或雜念時即放下,以免影響眼前的工作。情況就有點像掌上(或桌上)加數機一樣,做完了每次運算後,按按C鈕,把前念清除掉,以便專注地做好下一個運算的任務。
單靠專注仍未足夠
如上文所述,一個人如能專注,他的雜念自然會較少,他心中掛礙着的事亦會較少。只是,單憑專注,還不足以讓人徹底地達到「心無罣礙」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如要經常地做到「心無罣礙」,關鍵還是自己需要有點智慧。我們的心為什麼會有掛礙呢?當然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些事放不下,令我們覺得困擾及掛礙,乃至煩惱。佛家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消除這些掛礙。筆者前文介紹的「緣起觀」,就是一個例子。
各懷心事 人之常情
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此時此刻,心中是否也有些讓我們掛礙的事呢?細問之下,我們會發覺每個人其實都會有些心事。
亞甲是位業務經理,他的願望是升職加薪。當前,他正在申請一份工資待遇更優厚的高職,尚未知結果,因而心中有點患得患失;亞乙是個高考生,已申報了幾家不同的大學,惟尚未知道哪一家大學會取錄他,心中也有點忐忑不安;亞丙家裏有個患了重病的親人,心中總是擔憂着親人的病況和安危;亞丁則正在追求一位漂亮的姑娘,可是同時追求這位姑娘的情敵卻不少。亞丁能否迎得佳人歸,尚屬未知之數,因此心事重重。這樣一來,甲、乙、丙和丁四人心中都難免有掛礙的地方。這也是人之常情。
洞悉事理 坦然接受
佛家智慧如何能幫助我們消除這些掛礙呢?「緣起觀」告訴我們:世間萬事萬物,背後都是有它們的成因(或因緣)的。亞甲希望升職,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假如這份高薪厚職最終落在他人手上,亞甲的直覺反應可能是失望、不開心,甚至可能怨天尤人。倘若他能客觀冷靜地看看那位成功的對手的條件,他可能會發覺對手確有比他優越之處;可能是學歷較高,又可能是經驗較豐富。對手的成功,也是有其因緣的,是應當如是的。
亞乙申報大學,如果他成績好,自然有機會入讀他的首選(或第一志願)大學。否則就只能入讀次一點的大學,甚至因成績不理想而不獲任何大學取錄。因此,報考的結果是取決於自己的成績的,也是應當如是的。
放下執悟 處之泰然
亞丙家中有親人患上重病。現代醫學不斷進步,治療條件亦與時並進,治癒的機會是比以前大為提高了。只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也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癒的。病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亦是一個重要因素。治癒與否,其實都是有其原因的。
至於亞丁求偶是否得償所願,還得看伊人芳心。如果芳心另有所屬,亞丁亦只能輕嘆無緣無份了。每段婚姻的成敗,其實都是有它背後的因緣的。
我們如能洞悉甲、乙、丙、丁四人背後的因緣,我們可能就不會為最終結果感到奇怪或意外,就會較坦然地面對這些結果,因此不會有太多的掛礙。
一念之間 離苦得樂
換言之,我們的心中是否有掛礙,主要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洞悉這些事情背後的因緣。掛礙與否,其實往往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若能懂得「緣起觀」,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智慧,不至掛礙。「緣起觀」能讓我們坦然地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它讓我們有個「平常心」,不至因為執着而掛礙,因而心生煩惱。
原載於《佛智今用》,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