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計劃籌建歐洲軍:大國博弈 生死之道

如今世界局勢又走到一個重要轉折關頭。美國最終鎖定中國為其頭號挑戰者,於中國是被動迫不得已,於美國是深思熟慮周詳。

未來10年內,中國的綜合實力,特別是GDP體量,或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形勢轉變來得太快,看來中美兩國對此都缺乏充分心理準備。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大變局中,美國顯得措手不及。美國最終鎖定中國為頭號挑戰者,是從2008年到今天逐漸形成,有一個漫長過程。

中美之間如今硬核對抗,已是一個殘酷現實,由美國主動挑起,中國不得不起而應對。這場21世紀的大國博弈,如今漸見清晰,是美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從2008年金融危機有求於中國後決定重返亞洲,到2012年亞太戰略和2017年印太戰略,代表美國抗衡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逐步發生質變成形,現在再無轉寰餘地。

1949年,中國的GDP只有美國的3%,72年後的今天,中國的GDP已大約是美國的70%,而且將會迅速接近,然後超越。當然綜合國力不單是經濟體量的GDP,還包括科技和軍事的硬實力。這方面美國仍然大幅領先。

綜合國力不單是經濟體量的GDP,還包括科技和軍事的硬實力。這方面美國仍然大幅領先。(Shutterstock)
綜合國力不單是經濟體量的GDP,還包括科技和軍事的硬實力。這方面美國仍然大幅領先。(Shutterstock)

大國博弈是生死之道,中美雙方都十分謹慎和保守,尤其是中國被迫起而應戰,一定要避免發生重大戰略錯判,一定要避免犯顛覆性失誤。中美最高領導人11月16日視頻會談,相信日後歷史將會寫下,這是具劃時代轉折性的舉措,象徵中美雙方意圖規定今後50年既競爭又合作的新型大國關係,希望擺脫誤墮全面對抗的局面,避免一子錯落,滿盤蕭索。

從歷史走到當今世界局勢

19世紀的歐洲,法英德三國爭霸。法國拿破崙錯以帝俄為敵,滑鐵盧一役後,負於英國。英國自此冒起,殖民地遍布全球成為日不落之國。其後卑斯麥領導德國崛起。英德爭雄,鷸蚌相爭,美國漁人得利。1890年,美國綜合國力超越英國後,當時仍未能馬上取得全球稱霸的地位。

1914-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鎖定德國為頭號挑戰者,戰後兩敗俱傷,美國地位藉機冒升。1800年,全球最先進發達的城市是倫敦。到1900年,換為紐約。

回顧上世紀100年,美國先後成功逼退英國、德國、蘇聯和日本。德國的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先後犯下顛覆性錯誤;還有日本的裕仁,以及蘇聯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他們都是美國在上升為全球霸權過程中的失敗者,或錯誤發動戰爭,或毀於和平演變,或政經受制於人。能夠在一段時期內成功捍衛民族利益的,19世紀有德國的卑斯麥,20世紀有蘇聯的斯大林。可惜他們都後繼無偉人。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奮鬥,回顧戰後76年來中美蘇三國之間的對峙,從中國的角度看,毛澤東對大國搏奕的全球戰略觀念,洞悉天機,令人信服。他看透帝國主義的霸權本質。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企圖分裂中國,劃長江而治,一分為二。建國後不久,韓戰爆發。1950年,毛澤東毅然決定出兵,抗美援朝,禦敵於國門之外,與當年如日中天的美軍硬拼一場,成功換取近70年的和平建設環境。中國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取得珍貴的發展空間和時間,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了必要的宏觀環境和條件。

1971年,毛澤東高瞻遠矚,洞悉世界大勢的航向轉變,及時邀請尼克遜訪華,從此改變世界格局。中國過去50年來,不卑不亢,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才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地步。這是一個歷史偉人的雄才大略。現在回顧起來,從世界三分理論到團結亞非拉,從金磚五國到「一帶一路」,中國道路越走越寬。特別是過去9年來的加速度,令全球感到震撼,歎為觀止。

如今世界局勢又走到一個重要轉折關頭。美國最終鎖定中國為其頭號挑戰者,於中國是被動迫不得已,於美國是深思熟慮周詳。

1914-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鎖定德國為頭號挑戰者,戰後兩敗俱傷,美國藉機冒升。(Shuttestock)
1914-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鎖定德國為頭號挑戰者,戰後兩敗俱傷,美國藉機冒升。(Shuttestock)

美國是大國博弈經驗豐富的軍事帝國

美國是大國博弈最具豐富經驗的龐然大物,強橫霸道,不可一世,有軍事硬實力和尖端軍事科技支撐,更兼掌控話語權,君臨天下的運作機器,如臂使指,效率之高,一時無兩。中國不幸被其釘上為頭號敵人,由是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如此形勢,咄咄迫人,中國如處理不當,牽涉到整個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德國、日本和蘇聯先後被美國卯上,在不同時期各自犯下顛覆性錯誤。戰爭造成本國人民生靈塗炭,死傷枕藉,經濟造成本國人民水深火熱,不進反退。歷史殷鑑不遠。日本吃下原爆苦果,戰敗至今仍受制於人。蘇聯解體之後,弄至民不聊生,坑害了兩代俄人。

美國作為軍事帝國,稱霸的經驗豐富。在選定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同時,估計要防備的,不是別的什麼,是要避免中美惡鬥兩敗俱傷,導致第三方漁人得利。最有可能的是歐洲,還有俄國和日本。歐洲德法兩國曾先後領導世界,有歷史傳統和背景。

德法如今正努力擺脫北約的牽制(實質是美國的牽制),建立自己的軍隊,以取得軍事上的自由。馬克龍懷疑北約的敵人究竟是否俄羅斯,是對美國通過北約東擴力壓俄國的戰略質疑。他年紀輕輕,但歷史感覺超乎常人。估計歐盟今後的走向,是多極世界之中最具實力成員之一。俄國在軍事上固然是美國的死敵,估計美國對日本的箝制不會放鬆。

中國式精神信仰的抗衡

估計中國在抵禦美國硬核挑戰的過程中,既要避免投降主義,亦要避免冒險主義,同時懂得在歐盟、俄國和日本之間縱橫捭闔,取得某種不安的平衡。英國早已沒落,老子已成為兒子的附庸或隨從。現在回顧起來,英國脫歐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公投結果的偶然,只是化了妝的必然。

英國如今只能跟隨美國的指揮棒,別無選擇。從特定意義上來說,加拿大和澳洲亦是如此。可惜香港有部分黃絲,嚴重缺乏對歷史的認知,不知所謂地起哄,參加黑暴動亂之後,竟還選擇5+1 移民英國,實在愚不可及。

中國在抵禦美國硬核挑戰的過程中,既要避免投降主義,亦要避免冒險主義,在國際間取得平衡。(Shutterstock)
中國在抵禦美國硬核挑戰的過程中,既要避免投降主義,亦要避免冒險主義,在國際間取得平衡。(Shutterstock)

總而言之,不讀史,無以言。不讀史,難知過去,遑論將來。人生抉擇,不能靠低層次的聰明,要以大歷史眼光鑑知古今。說到底,美國決意鎖定中國為最大威脅,並不單是第一大國必然遏制第二大國的機械宿命論,而是更多地牽涉到信奉一神論的猶太教和基督教與中國傳統價值的文化衝突。

美國有其所謂終極信仰和命定擴張論,自以為受命於神,統領世界。美國這個信條式思維極難改變。中國可恃的是信仰,是精神、智慧和物質的綜合力量,足以抗衡美國的一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

中美的大國博弈

拜登政府上台未及一年,已對中國作出兩個重大戰略轉變決定。首先是拉攏同盟國,組成包圍同盟,不停聯合軍演,對抗升級升溫,陣前叫罵喊打。這是慣常做法,但證明無甚效用。其次是明白到單純對抗十分危險,因為要提防有漁翁在旁得利。拜登因此及時調整策略,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現。

美國有思維認為克林頓當政8年(1993-2001)對中國太溫和軟弱,提供了黃金機會讓中國快速發展。小布殊上台(2001-2009),剛開始要重新檢討對華戰略時,因為911事件(2001)美國決定在中東發動戰爭,遂進一步提供時間和空間讓中國快速崛起。美國高層認為,如今悔之已晚。

美國的一貫做法是挑動矛盾,製造對立,隔岸觀火。如果最終中美對抗不幸演變成熱戰,最大可能性是代理人戰爭。美國將會力爭讓歐盟火拼俄國,日本火拼中國,以一東一西為主戰場,自己漁翁得利。因為過去曾經藉此取得成功,如今食髓知味。事涉大國搏奕,美國不會親自出馬,最喜歡賣軍火和武器軍備。

拜登政府上台未及一年,已對中國作出兩個重大戰略轉變決定。(Shutterstock)
拜登政府上台未及一年,已對中國作出兩個重大戰略轉變決定。(Shutterstock)

總而言之,中美之間大國博弈發展到今天,不必過高或過低地估計局勢的嚴峻程度,不可太樂觀,也毋須太悲觀,深信祖國的正確判斷和領導,把特區的工作做好就得。如今互聯網信息發達,意識形態和傳媒戰場十分重要。港人已經陷入習慣性批判,凡事批評,語不驚人死不休,容易相信那怕是天方夜譚式的謠傳,用以支持本身的既成信仰。

課堂和輿論陣地是無硝煙的戰場,港人經歷過去數年的事變,現在開始發覺「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的為禍,希望特區政府千萬不可輕視教育界和輿論界要進行徹底改革。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