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上月27日,本社與亞太台商總會合辦「世紀講壇-儒家與現代政治」,邀得台灣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博士遠道來港,分享他的見解。以下為江教授的演講內容,本文為四篇之一,將連續四日載於本網。
整理:谷理揚、馬文煒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夠應邀來到港大,分享我在學術工作上的一些心得。我想今天演講的題目,會令看了海報後的大家感到一點失望,因為我卸任了行政院長,題目應該是台灣政治的一些現況。但這次我來到香港,卻會跟大家講一個非常沉悶的題目,就是「儒家與現代政治」,在此我需要解釋一下。在過去擔任公務的七年中,有機會認識台灣的現實政治及就一些重大政策作出決定及審議。
不過,當我回顧我從政經驗的時候,看到每個重要政策的背後,在每次國家大選背後,其實有很多思想文化的影子。今天我要談論的題目,就是影響着台灣及華人社會的思想及文化傳統,就是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將如何與華人社會政治體制的結合,尤其是民主政制,它們當中之間的關係。
今天,我會先談,為什麼我們要思考這個題目。接着,我會跟各位說明,儒家思想並不只是作為倫理學及家庭生活行為的規範,它究竟有什麼特色值得我們在這個時代回顧?第三部分,我會談談現代政治有何選擇,它們跟儒家思想有何關係。最後,我會跟大家說明,民主政治如何與儒家思想銜接會是個重要問題,而這個銜接並非貿然將兩者放在一起就能成功的。
與生活結合的文化傳統
為什麼我們要思考今天這個題目的問題呢?特別是關心華人社會的人。我常常覺得,每一個國家、民族、社會,都會有一些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會令那個社會的人,彼此在評價別人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我們都知道西方的世界自中世紀以來深受宗教的影響,哪怕是他們都經歷了啟蒙,就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宗教,沒有宗教是唯一的宗教,甚至是不信宗教,但是宗教在歐美社會還是有很深遠的影響。
對於華人社會,甚至是包括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其他國家,其實都曾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可以看得到。比如說,我們對於長幼尊卑的秩序,比起西方來得要清楚。又比如說,我們非常重視由小到大的教育,今天我到港大看到的「明德格物」,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這沒有因為港大是西方學術體制建立而有所不同。
每個社會的傳統文化
美國有類似的文化傳統,比如總統就任時要對聖經宣誓,可是從來沒有人懷疑為什麼要這樣做;在伊斯蘭社會,除了每個人每天要進行五次的禮拜之外,你會看到他們的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都跟伊斯蘭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淡化到只能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才看得到,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年的9月28號,我們由中央到地方,還是會進行祭孔大典。
政治跟社會上的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以人人都看得到的方式表現出來,其實說明了每個社會都有重要的文化資產跟傳統,不會因經歷千多年的時代變化就因此消失。這一種重要的傳統及規範,它們在變化的過程中,當然必須跟着時代的不同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而作一些調整。我們是沒法想象我們將這些東西全盤否定或是丟棄,那個社會是如何走下去。不只是華人社會,在西方國家,也曾經面臨過一些選擇,它們曾經在自己最脆弱及崩壞的時候,會思考棄掉自己的文化,去採用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勢的文明去取代自己。但是不管他們想過這樣做,實際上的結果是做不到。因為如果我們把原來長期發展的根基全面地放棄的話,那麼我們就不能從其他文化得到自己想要的資源。因此我們一直都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們也必須思考怎樣處理在華人社會表現出的儒家思想。
儒家在現代需要回應的問題
我們回顧過去兩千年的歷史,儒家是在這漫長的日子中有過起起落落。它在某些朝代被推崇,甚至是被當成國教一樣;在有些時候,它會受到無情的打壓,比如唐朝,當皇帝信仰佛教,儒家就相對的弱勢。到了最近的百年來,中國長期積弱不振,令很多國人認為儒家思想造成了自己的封建落後,是被列強欺壓的原因,所以儒家在這百年來被反對的聲音是比過去二千多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必須承認,在這過去百多年,以至三百多年來,西方的科技文明及工業發展,不是以中國為主的華人社會能夠相比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儒家就被邊緣化。
在儒家被邊緣化後,中國人要在取代它們的制度中安身立命,究竟能不能像儒家般在過去二千多年中扮演安定的力量。我們看看現代的大思想體制,不管是中國大陸講的馬列主義或社會主義,在台灣的西方自由主義,或是兩岸朋友都使用的民主主義,還是現在很流行的後現代思潮,我們都知道,這些不同的思想體制,分別都有它們的訴求,甚至有共同的地方。但是有沒有思想像儒家一樣,在廣大的學校當成教育,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的父母及朋友,跟我們的老闆及員工,跟我們的師長,作為互動的根據?
我必須講,它們都不能像儒家一樣,辦演這樣的角色。正是因為這樣的磨合,我們是不是看不到儒家在不管是大陸、台灣還是香港,一直都在扮演重要及關鍵的角色?這個角色,使我們必須深刻的思考,究竟我們要繼續過去一百年的做法,把儒家放棄及消滅掉,還是把它一些跨越時代的價值得以流傳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儒家要跨越時代的取與捨
這個說法,便會困擾了這百年來的儒家信仰者,因為我們現在的政治體制,並不是過去二千多年能夠與儒家相呼應的體制。過去兩千多年來,儒家都是跟專制的中國皇朝結合起來,它的所有思想是用來詮釋君主跟他的臣民之間的關係。可是今天我們都邁進了民主的時代,儒家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我正是因為在思考這個問題,會想儒家在重新詮釋之後,能不能放棄掉一些不能跟民主時代配合的元素,並把一些能留存下去的東西發揚光大,讓它可以跟現代政治作一個結合。要做這個工作的話,我們就必須要先回頭看一下,作為一種政治思想來講,儒家究竟有哪一些特色?然後我們就能回答,哪一些東西應該放棄而哪一些東西應該留存。
我在這裏簡單作一下整理。任何政治體制,不管是馬列主義還是自由主義,其實都有一些它們要處理及回答的問題。首先它們要回答它們的理想是什麼,其次它們要講出它們在邁向理想中的過程所用的方法及制度,他們也要創造些價值來跟它們主張的制度配合,因為一套制度必須有它一套好的行為來配合。比如說我們要民主的話,我們就會要求每個人都要積極去參與;比如說我們要相信選舉的話,我們就要假定每個人都相信平等。
(待續)
下文預告:儒家思想對現代政治的影響
江宜樺簡介
江宜樺,台灣前行政院長。1960年11月18日出生在台灣省基隆市,1979年考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並獲得法學學士、碩士學位,1988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3年自耶魯大學畢業返台,歷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兼任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台教育部顧問、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多次獲得台灣大學傑出教師殊榮,深受學生喜歡。江宜樺學術素養深厚,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政治思想史,長期關注自由民主體制、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等議題,代表性著作有《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自由民主的理路》、《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及《社會科學通論》等。此外,江宜樺也曾在美國、中國大陸等地開授課程或擔任短期客座教授,發表研究成果。
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期間,曾協助撰寫民主政策白皮書,並匯整教育政策白皮書。馬英九順利當選後,江於2008年5月擔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2009年9月起擔任行政院內政部長。2012年2月接替陳沖擔任行政院副院長。2013年2月擔任行政院長,後於2014年11月29日,因國民黨於地方選舉大敗,宣布辭去院長職務以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