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面臨着氣候危機,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各國近年來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毀滅性自然災害。儘管香港是一個小地方,但也不能置身事外。今年9月,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已經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與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抓住新機遇,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綠色金融新趨勢
去年12月,世界綠色組織舉辦第四屆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氣候行動國際會議(ESG for Climate Ac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23),逾50位世界各地的政商界領袖、學者及專家出席,一同集思廣益,深入探討綠色金融、低碳科技、氣候政策和碳市場的機遇與挑戰等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從宏觀角度掌握全球最新形勢。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綠色金融是以友善環境為目標而創建的金融商品或服務,包括貸款、債務機制、保險和投資。在近年全球致力發展可持續經濟之際,綠色金融隨之興起,在2016年的二十國集團高峰會上被首次納入議程中(註1),可見綠色金融在邁向可持續發展過程的重要性。
香港將成綠色金融科技樞紐
在香港,首項綠色債券在2016年由商界發行,其後綠色金融的發展相對緩慢。然而最近政府積極推動綠色金融,並在2022及23年發行兩批綠色債券,為符合改善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型至低碳經濟體等理念的綠色項目融資或再融資(註2)。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出席會議致辭時指,政府在2024年會推出專為綠色金融科技而設的相關資助計劃,不斷積極把香港打造成綠色金融科技的樞紐,「香港會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龐大機遇,將會加強兩地在金融市場的交流,共同探索金融科技及人才和綠色金融上的合作可行性。」
在金融市場方面,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於上年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FRS S1和IFRS S2,要求全球企業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與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風險和機遇的重要信息。與會的證監會主席雷添良指出,香港交易所已於上年就新安排完成諮詢,並計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要求香港上市公司採用ISSB新準則,為香港金融市場提供更全面、完整及一致的信息,既有助提升企業的管治水平,也提高ESG相關信息的可靠度,給予本地及海外投資者和公眾更多信心,更能鞏固香港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要在未來30年實現零碳排放,所需成本可能數以百億元,無疑是極度沉重的財政負擔,但絕不能因而放緩腳步。建立全球碳市場機制是大勢所趨,既蘊藏無限的商機,更能推動碳減排。各地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的法規及監管機制,加強碳價格的穩定性,提升市場持份者的認知及技能,相信碳市場成功指日可待。
本會聯同Finoverse及數碼港在2月27日假數碼港舉辦香港首個Green FinTech Summit,聚集500多位金融領袖,共同探討綠色金融,探索人工智能(AI)、Web3及其他新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並有30多位專家講述ESG投資、碳交易、可持續區塊鏈應用等方面的最新動態,了解更多會議詳情:https://fnvr.se/greenfintech。
由本會舉辦的第四屆2023年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氣候行動國際會議很榮幸得到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數碼港、香港交易所、香港金融發展局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