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八:有關「十翼」──最早解釋周易的兩組文章

據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說:「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對《周易》的十篇傳作出解釋,說是孔子所作。這十篇傳後來稱為「十翼」,被視為最早解釋《周易》的文章。

在概說一中,已引用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話,說:「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就是文王重卦和作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的說法,而對解釋《周易》的十篇傳,說是孔子所作。這十篇傳後來稱為「十翼」。

《周易》一書,後世視之為「群經之首」,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為甚麼一本原本是「卜筮之書」,會變成一本儒家重要典籍呢?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

孔子教學,用的教材有《詩》、《書》、《禮》、《易》、《春秋》,試把這些教材分析一下。《詩》原是一本詩歌集,內有宗廟之歌,有宴樂之歌,有民歌,孔子拿來做教材,以培養學生的應對能力、擴闊常識和升華情感,所謂「不學《詩》,無以言(外交時的應對)」和「興、觀、群、怨」(感情的抒發);《書》是前代的政府文獻,孔子拿來作為歷史教材;《禮》主要是指《儀禮》,孔子拿來教導學生禮儀和專業技能,因為儒者本來就是主持典禮的專家;《春秋》原是魯國歷史,孔子拿當代發生的事來作為政治學教材。說到《周易》,本就是一本主持卜筮的專業者的工具書,但孔子拿它來作為涉及自然變化規律、宇宙生化原則、天人關係等等近乎哲學思想的教科書。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孔子拿這些做教材,是非常適宜的。

孔子以《易經》為教材

但拿這些材料做教材,是需要編輯整理的,好像詩歌,現存《詩經》是經刪定後的版本;《書經》的篇章,也是經選定的;魯國歷史,孔子當然不能隨意篡改,但在傳授時一定加上自己的評論和標注,即所謂「筆削」(康有為有《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一書)。至於《儀禮》和《周易》,因為是專業的技術用書,孔子不一定有改動,但在傳授條文時一定會講述它們的精神和意義,如對「禮」與「樂」,《論語》中便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之歎。至於《易》的內容以及卜筮活動,孔子也是有他的看法的。

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他的學生,便記下了孔子的話語,傳給後學。過了一段時間,孔門後學,便把孔子這些教導,編寫成書,廣為傳授了,好像《詩》有《毛詩》、《禮》有《禮記》、《春秋》有《公羊傳》等。至於《周易》,便有了「十翼」。

「十翼」包括《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說卦傳》一篇,《序卦傳》一篇,《雜卦傳》一篇,《文言傳》一篇。「十翼」實質上是七篇文章,所謂「上下兩篇」,只因它們篇幅較長,分為上下而已。《說卦》、《序卦》、《雜卦》。曾經是合為一篇的,因為它性質有點相似,近於卜筮者所用的工具書,相信這是曾經合為一篇的原因。但卜筮者各有師法,因此雖然性質相同,內容與觀點未必全同,所以這三篇文章亦有異同之處。後來這三篇文章又各自獨立了。

下面對《說卦》、《序卦》、《雜卦》、《繫辭》、《文言》做一些簡介。

一、《說卦》

《說卦》主要是述說八卦的象徵義,在概說六「八卦的象徵義」中已經引述了幾段,這裏不再重複。值得一提的有三點,一是八卦的象徵義,來源可能不一,因此這篇文章中便有重複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二是因滲入其他「易傳」的內容而沒有整理,本是說八卦象徵義的文章,開篇卻述說六十四卦,與全文不協。三是滲入了儒家學說,看來更像儒家經典。八卦的象徵義,是解經的基礎,因此《說卦》在「易傳」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二、《序卦》

《序卦》的內容,是說今本《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原因,而同時,亦解釋了一些卦名的意思。下面舉一小段為例: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這段的意思是:

「『乾』為天,『坤』為地,有天地,然後萬物才產生,盈滿天地之間的,唯有萬物,所以『乾』『坤』卦後,接著為『屯卦』。 屯是盈滿的意思,是萬物始生之意,萬物剛生下來,必定都是蒙昧的,故『屯卦』後,接著是『蒙卦』。蒙的意思,就是蒙昧,亦是萬物在稚小的時候,不可以不養育,所以接着是『需卦』。需的意思,就是需要飲食的道理,解決飲食的問題,必定有爭訟,故接着是『訟卦』。爭訟,必定要糾集眾力,引動眾力的興起,所以接着是『師卦』。師是眾多的意思……」

這段中,可見「乾」、「坤」、「屯」、「蒙」、「需」、「訟」、「師」各卦排列的次序和序列的原因,又見到對「屯」、「蒙」、「需」、「師」各卦名的解釋,對「訟」字卻沒有解釋。其次,這種「接龍」的方式,不一定有合乎邏輯推理,如「飲食」是不是必有「爭訟」呢?這是經不起考詰的。

《序卦》行文流暢,易於背誦,有歌謠的性質,恐怕是卜筮業者的工具書,因解卦的時候,能運用到卦名的意思和來龍去脈,有助於解釋和推想。此外,文中揭示的萬物生長的過程、事物變化的因果關係及物極必反、相反相生的運動規律,對理解《周易》亦很有幫助。

三、《雜卦傳》

《雜卦傳》和《序卦傳》性質相近,記了六十四卦卦名的含義和特點。它和《序卦傳》不同的地方是它將意義相對或相關的兩卦放在一起,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對,排序上與經文的次序前後交雜,故稱為《雜卦》。下舉一小段為例: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剛」「柔」相對,「樂」「憂」相對,「與」「求」相對,而「柔」、「憂」、「求」押韻。全文不足二百字,簡短、押韻、易於背誦,可見這亦本是一篇卜筮者的工具書。《雜卦傳》對每卦歸納出來的意義,與《序卦》不盡相同,相信是兩派的不同解說,也有參考價值。

四、《繫辭傳》

「繫」是「繫屬」的意思,意思是它是繫於《易經》之後的,因此叫做《繫辭》。《繫辭》分上下,上篇十二章,下篇九章。因為它像《論語》一樣,各章不相連屬,因此有人認為它是《周易》全書的總論,也有人認為它是孔子對《周易》的心得,由弟子承傳下來,由後學結集。

《繫辭傳》主要內容,包括了《易傳》的宇宙觀,所謂「一陰一陽之谓道」。由這點出發,推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如陰陽、動靜、剛柔等相反的屬性;這些相反屬性的相交、激蕩,便生出變化。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生生之謂易」的觀點。

《繫辭傳》還對八卦的產生、揲蓍求卦的過程、筮法的解釋、卦象爻位的意義作了解說,並將人類社會的多種發明創造,都歸結為聖人對卦象的理解和運用,並解釋了十九條爻辭。這是儒家後學傳下來孔子對《周易》經文的直接解釋。

《繫辭傳》反映了先秦時期儒家對《周易》的理解和方向,是把《周易》從一本卜筮之書轉化成一本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易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五、《文言傳》

《文言傳》是專門解說「乾」、「坤」二卦的一篇文章,其中,解釋「乾卦」的稱《乾文言》,解釋「坤卦」的稱《坤文言》。孔穎達說:「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 」意思是說,「文」是文飾的意思。六十四卦中,「乾卦」和「坤卦」最重要,因此要用更優美的文辭來闡釋它們,所以有這篇文章。但細讀原文,可以發覺《乾文言》和《坤文言》的篇幅很不相稱,《坤文言》只及《乾文言》的四分之一。《乾文言》對「乾卦」重複解釋了四次,一、四兩次兼釋卦辭和爻辭,但沒有解釋「用九」;二、三兩次只闡釋了爻辭和「用九」,沒有釋卦辭,而且行文異常簡略。《坤文言》則只對「坤卦」的卦辭和爻辭解釋了一遍。可以想見,《文言傳》可能是雜取當時眾多對「乾卦」和「坤卦」的解釋,聯綴成篇。讀到文中「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閑邪存其誠」、「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君子進德修業」、「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等語句,可見它是用典型的儒家思想來解釋《周易》,是這類文章,使《周易》變成儒家的經典的。

順便一說,《乾文言》和《繫辭下》都曾列入香港中學預科中文課程之中。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