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舌戰群儒

──東籬歸根:《楊振寧傳》後記(節錄)

對稱性是近代物理的核心概念,而楊振寧1954年提出的規範性理論架構,使他成為一代大師。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5年,因為協助大陸《環球科學》製作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100年的專題,與楊振寧作了一次訪談。我特別以他1961年文章所說人類有限智慧探究無窮宇宙的困境,與愛因斯坦所說,「我只知道兩個事情是無限的,一個是宇宙,另一個是人類的愚昧,我對前一個還不能確定」的說法相提並論,也問他現在物理科學的一些新理論雖說數學推演很好,在物理上卻面臨是否可以運作的問題,我在提問中認為這既是一個終極的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

楊振寧當時回答說,「不錯。像超弦論,它已有了極重要的數學影響,但是否與物理現象有關還是未知數。另外,我對超對稱不那麼樂觀。有兩個原因,第一,一個數學的東西如果被基本物理學採用,就一定是很妙的數學,這有過去很多的例子。可是超對稱的數學不是最妙的,所以我猜想不是基本物理的基石。關於這一點我在1979年的一次紀念愛因斯坦誕生百周年討論會上就討論過。另外,它搞了好幾十年,還沒有任何與實驗相關的結果,所以我對它的未來表示懷疑。」

科學主導價值

對於物理科學的價值評斷,當然也影響着楊振寧對一些科學計劃的態度,其中最是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近年是否應建造高能量超大加速器的爭議。因此《晨曦集》中也收錄了2017年他在微信公眾號《知識份子》上發表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

楊振寧這篇文章雖說不長,但是論述卻十分清楚。他舉出超大加速器過去的發展爭議,未來超大加速器的必然耗費不貲,中國人均GDP還只是發展中國家以及將排擠其他基礎科學經費的幾個理由,做為他的反對依據。

他也說雖然過去70年高能物理有許多進展,卻沒有解決引力場以及其與質量的根本問題,他認為物理學家希望以建超大加速器來解決此些問題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猜想,不會有成果,而且高能物理建成超大加速器,對於人類的短期到中、長期生活都不會有好處,而且以目前高能物理中的人才比例,這個燒大錢的計劃既不能自我主導,縱能得到諾貝爾獎也將外落他人。

不出意外的,在中國大陸近年一片熱中於搞大型科學計劃的風潮中,楊振寧的逆勢而行,遭到了不少的批評甚至怨恨。其實楊振寧對於高能物理的看法,非始於今,在《晨曦集》中就收錄了1972年楊振寧第二次訪問中國大陸一次座談會的紀錄〈關於大加速器的座談〉,在那個座談會上楊振寧獨排眾議,不贊成中國大陸在那個時候建造高能量的加速器,全力發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的計劃,而這個座談會的紀錄,後來在中國大陸科學界有一個「楊振寧舌戰群儒」的名稱。

建構新認知是核心概念

經過近半個世紀,中國大陸經濟突飛猛進,早非昔日景況,為什麼楊振寧依然不改初衷,還是以當年中國經濟才起步,投資建大加速器非當務之急的理由反對其事,這當然要引起許多高能物理學家的大不滿意。

如果探究楊振寧反對其事的道理便可以知道,楊振寧看似頑固的反對,實出自他對於物理科學價值的一貫思維,近幾十年高能物理雖說得到了不少成就,甚至是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肯定,但是整體來說,都不是楊振寧認為的有了物理科學最重要的「建構出一個認知宇宙的新概念」,多只是拼湊補綴,因此他不贊成大陸以龐大經費去搞超大加速器。

新書簡介

書名:《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增訂版)

作者:江才健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作者簡介

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為中國時報科學主筆,《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大、中央、陽明、輔仁等校授「科學在文化中定位與挑戰」課程,著有《大師訪談錄》、《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獲年度十大好書)、《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獲金鼎獎)、《科學夢醒》(獲金鼎獎),2011年獲得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傳播貢獻獎」,近年特別關注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與意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