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在新冠病毒疫情和美國「多方封殺」的夾擊下,乏善足陳,而中環地王遲遲不招標,特別是原定7月底截標的美領館壽山村道6幢海景宿舍仍乏買家。《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這說明本港最罕有最珍貴的商品──土地的市場需求殷切度已遜過去。因為本港土地有限,「地王」一寸難求,上述兩宗大買賣的「滯銷」,「足以說明受內外政經衝擊,香港政經前景陰霾密布,物業投資熱度已降溫」。不過,與此同時,香港股市的表現卻「虎虎生風」,是否說明物業投資在香港經濟的重要地位已不如從前?代之而起的是根在內地去不了華爾街的A股呢?
林行止指出,如今美國經濟同樣嗚呼哀哉,華爾街股價卻與公司盈利背馳。這種不尋常現象,同樣難有令人信服的解釋。為了挽救疲弱的經濟,美國只有印鈔票、向市場釋放流動性(liquidity)一途。
聯儲局仍有大量發債空間?
他援引統計數據指出,今年2月,聯儲局的負債為41600億(美元.下同),至7月底已達69500億,即不足半年內,「流動性」增加了近30000億,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增資20000多億比較,當前印刷鈔的速度令人心驚膽跳。為了爭取選票,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均主張大灑金錢,聯儲局的「資產」持續大幅增加已無懸念。「饒是如此,迄7月底,聯儲局持有的國債只佔總負債百分之十強,比如英國、日本和歐盟央行的持債率依次為百分之三十、四十及約百分之十五」,因此,聯儲局仍有大量發債空間?
林行止指出,聯儲局持續「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頭寸」,主要是理清企業負債及令失業者免受飢寒,對經濟增長並無助力;在企業盈利方面,受惠的主要是少數高科技公司——蘋果和微軟因當局下令「趕絕」內地相關企業而獲益不淺,亞馬遜的網上購物則因「少人出街」購物聚餐而得益。這類公司的股價固然因每股盈利上升而上揚,但那些「低端」企業利潤倒退但股價「照升」,又作何解釋?代表中小企的「羅素二千指數」(Russell 2000 Index),迄7月底,指數成分企業的虧損總額為11億,去年同期盈利180億,可是,3月份該指數企於1060點水平,至8月13日升近1600點。對這種股價與股東收入不相稱的解釋,只能說「量化寬鬆」之下有不少金錢直接間接流入富人之手,當中不少資金受零息「鼓勵」,部分進入股市,部分購入實物作「對沖性投資」。這種資金流向,解釋了何以生意淡薄而股金價格雙飛的部分原因!
林行止又指出,「股神」巴菲特的旗艦投資公司巴郡第二季減持銀行股,斥資約5.7億購入全球最大金礦公司Barrick Gold 2000多萬股。「股神」看好黃金,令投資者側目!
他指出,在聯儲局頻頻「釋放流動性」的環境下,金價升完可以再升;不過,世上沒有什麼東西只升不跌,金價亦然,這是金價8月7日即日市創下2089元新高後急挫至1874元(跌幅10.3%)的原因。他建議持有黃金者,「到價」便應獲利回吐。
林行止分析,過去3年左右,由於石油價格下降,令開採黃金成本沒有上升,每盎斯黃金成本企穩800美元水平,令目前1800、1900元金價的利潤甚豐,加上近年並無新金礦加入競爭、金礦公司的股價可看高一線。這或許是「股神」棄銀(行股)入金(礦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