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內地有些城市禁「平安夜佔道狂歡」、「商戶拉閘停業」,有不少大學「不准學生在23日至25日宿校外」,更有「高喊抵制聖誕節」的口號。《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聖誕節在內地似乎已被視為「外來勢力」,即使黨中央未明令取締,地方政府也會主動令其失色!
蔣介石推崇基督博愛 三民主義精神共通
作者相信,香港人過聖誕應早於內地,據同治五年(1866年)隨斌椿率領訪外使團外訪的譯員張德彝(1847至1918年;張氏以譯員及外交官身份,一共出國八次,最後一次為1920年,「授二品銜,出任英國大使」)在《航海述奇》(與斌樁的《乘槎筆記》合為一冊,商務出版;舊書「失蹤」,港店缺貨;郵購新書未到。此處僅憑作者記憶略略提及)一書,張氏首度向國人介紹在倫敦過平安夜和聖誕的盛況,期內耶教在內地漸興,教堂和教會學校均有慶祝聖誕此一「西洋冬至」的活動。無論如何,聖誕節於教會及商家的推動下,在舊中國漸成「群眾活動」,而推力最大的是蔣介石。受其夫人感召皈依基督教的蔣介石,多次公開表示「三民主義的哲理……亦即是耶穌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實現」、「基督教實為我們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所在」,國民黨治下的中國,在蔣總統阿門阿門的帶領下,大事慶祝聖誕,不在話下。
文章認為,大陸早已變天,唯物主義的共產黨與唯心主義的宗教「割席」,天公地道,如今當局要令聖誕失色,甚至以「毛誕節」或「習誕節」取而代之,「以內地的政治體制尤其是維穩費之多,反掌之事」,然而,這僅為表面之象,崇洋或信基督之輩,肯定不服;若代之崇拜毛習,以當前「外國勢力」明目張膽干預,亦恐不易落實。
文章又認為,撇除宗教那些「理性人」不會亦不敢相信的神話,視宗教節日為社福活動,把「聖誕」改為「耶誕」或其他大眾認可的節日,應可收皆大歡喜即普天同慶之效!
維多利亞復興聖誕 狄更斯小說建奇功
外國人慶祝聖誕節固然源流甚長,然而,讓此節日在濃厚宗教氣氛下向貧苦大眾「送溫暖贈祝福」的,非大文豪狄更斯(1812至1870年)莫屬。
「番書仔」熟悉的狄更斯名著《聖誕述異》(A Christmas Carol)主角史高治,業高利貸、貪婪刻薄吝嗇……,最後「聖靈」報夢(「述異」之譯,由此而得),曉以大義、陳以利害,他頓覺昨非,於聖誕節向窮人大派禮物……終成慈善家。《聖誕述異》不但令已漸漸淡化聖誕節大派禮物的「舊例」復活,而且感動維多利亞女皇,大增福利,下令國會對窮苦人家大派免費午餐……。顯而易見,聖誕樹、聖誕大餐、聖誕卡以至由聖誕老人派發聖誕禮物,令英國經濟走出工業革命帶來的沉悶,再現勃發生機。值得注意的是,工業革命的受益者只是「上層社會」(奧國學派則指出工業革命令農村瀕臨飢餓邊緣的勞苦大眾以至婦孺有工作而脫離困境)。狄更斯的聖誕節令全民起碼有短暫的好日子!
作者認為,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內地要「抑洋節」,可以理解,但考慮其經濟效益(生產應節物品會帶旺總體經濟),將此節日改名(聖誕改為耶誕、毛誕或習誕)已足,唯以其有刺激消費保就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不宜取締!
事實上,傳統農曆新年假期加上新增充滿政治色彩的國家節假,已令內地有不少刺激消費活動的黃金假期。作者認為,多一個「耶誕」(?),有關生意雖會被分薄,但市場競爭卻可提高內地人民生活質素。不但如此,在大灣區之類國際仕商雲集之地,為「國際化」塗脂抹粉是應有之事,「耶誕」更不可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