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競選經費」便共花了1100多億港元(約140億美元)的美國總統大選,落幕至今已近月,現在距離法定「權力交接日」只有約50天,《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認為,看着鋪天蓋地有關選情的真假新聞,「令人不由自主地預感美國政壇將有翻天覆地的巨變」;至於世界特別是中東及「印太地區」的政局躁動、人心浮動,頗令人意想不到。
美國換總統 與華關係亦難改善
林行止指出,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入主白宮,美國對華強硬政策不會改變,改變的也許只有態度。拜登的取態也許與特朗普相反,就是「不當霸主當盟主」。他同意去周《經濟學人》的分析,認為特朗普充滿與中國單打獨鬥的「激情」(instinct)、視盟國如「跟班」(henchmen);而拜登正在籌劃的「中國策略」,應該與之背馳。即是說,在對華政策上,特朗普行的是單邊主義,拜登則採多邊主義;共和黨與民主兩黨的分別,「只是前者當中國為強敵而後者則視之為競爭對手,真小人與偽君子表面做法有別而已」。他認為,中國若不微調外交策略,美國不論誰人上台,中美關係只會惡化而難望好轉。
基辛格免職 預示華府將出手?
林行止又指出,特朗普的「新政」,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密密出招」上,最觸目的是上周對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Defense Policy Board)大換血,一口氣辭退包括基辛格在內的11人,予人以明年總統權力交接前,「世局可能出現海嘯式的大災難」之感。近日美國傳媒又發表「中國核武大有進展」、「真正可以跨洲出擊的轟20隱形轟炸機」的消息,他認為可能是美國「出手」的先兆,不可等閒視之!
1972年撮合中美「重修舊好」(1979年卡特總統任內建交)後促進連串「中美雙贏」活動的基辛格,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一;打通中美之門後,基辛格在政壇上扶搖直上,一度當上國務卿兼國安顧問(總統助理),1979年離開官場,成立「基辛格顧問公司」,專攻「政治風險分析」,他的名氣加上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在中國開放招徠外資赴華投資後,他的顧問公司其門如市;不少美資經基辛格做「中介」進入中國市場。他在內地大受歡迎,在美國亦成「紅人」,名利雙收,不在話下。
美親華派失勢 突顯特朗普抗中決心
林行止指出,自視為「中美築橋人」(bridge-builder)的基辛格,與每屆白宮主人都搭上關係,民主黨的希拉莉在國務卿任上視他為「朋友」,遭黨內左派抨擊(他們認為基辛格是發動越戰的戰爭販子和屠殺越南人民的屠夫);共和黨的布殊總統且曾委他為調查九一一事件委員會主席(他以有「利益衝突」請辭未上任)。事實上,基辛格以「彈性反應」(Flexible Response)主導,即什麼問題都應由談判解決的外交「哲學」,被新自由主義者奉為聖典!
特朗普卻不吃這一套,基辛格遂失去國防政策委員身份,不過,林行止認為,這對他沒什麼實質影響,卻是其政治影響力式微的徵兆,且預示美國對華政策的逆變(即使拜登當選,亦不可能全盤推翻);不但如此,基辛格當政治顧問而不受《外國代理註冊法案》(Foreign Agents Registration Act)約束的「優惠」,亦將喪失。
他指出,特朗普利用短短這段「競選結果不明朗」期間,在憲法許可之下,大刀闊斧調動政府決策層人事,起用反共派取代親華派,基辛格的出局,看似小事一樁,卻突顯了特朗普抗中的決心,其後果因此值得加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