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早前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到香港教育大學,擔任「香港前途對話系列」講座嘉賓,以「特首選舉後香港的本土主義思潮——香港、台灣和沖繩的比較觀察」為題,剖析三地政治。本社派員摘錄要點,現分為兩部分發表,以饗讀者。本篇為第一部分。
今日的主題有數個重點:首先是香港、台灣、沖繩有什麼相似和相異的地方?我們做比較,一定要有可比性才有意思。第二個問題是香港的民主之路,相比起台灣及沖繩是否真的較為不順利?香港是否特別艱辛,還是我們經過比較艱苦的歲月?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另外,香港社會的傳統意識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模樣?它的特色在哪裏?跟台灣比較,香港的特色是什麼?
還有一個是問題是這幾年很多人提及的,在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及反國教運動中曾出現過很多標語,「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亦有人會說「今日台灣,明日香港」,台灣有較多人擔心自己會步香港後塵。最後一個是問題:台灣與沖繩的身分認同探索過程、歷史以及民主發展的經驗,對香港有什麼啟發?相信是每一位關心的問題。
香港、台灣、沖繩都是邊陲地區
首先,讓我整理一下香港、台灣、沖繩的相似之處。香港、台灣以及沖繩都屬於東亞的邊陲地區,剛才我有提及過一個新概念——「邊陲東亞」,其實這是根據三個地區的共同性及共通點來構思的。
第一點是邊陲性,我們先來看看究竟這三個地區的邊陲性是如何。
先說琉球,它跟沖繩是同一個地方,以前稱作琉球,現在稱為沖繩。琉球位於台北與日本九州之間,形狀有如一串珍珠的島嶼。雖然台灣人到現在還是稱它為琉球,但中國人稱它為沖繩。簡單來說,是前近代東亞國際關係的一部分,在明清時代,琉球以中國的朝貢國方式存在。今年一月,新上任的美國國防部長到訪東京時竟然說出一句驚人的話,他說習近平正在建構現代版的朝貢體系,引起了一陣關注。在向中國朝貢的時期,每一次琉球國王更替都需要獲中國冊封。清朝時中國派冊封使由北京到福州再乘船到沖繩冊封國王。這可說是政治上的上下關係,在東亞是極具特色。
至於台灣可能大家會比較熟悉。在康熙年間因為鄭克塽投降,鄭氏皇朝因此終結,其後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並與清皇朝建立關係。一直以來,中原官僚也看不起台灣人,即使被派到台灣做官,心底也不想去那荒蕪的地方,因此也沒什麼太大的建設。直至19世紀末,日本開始對台灣虎視眈眈才急於建設,開始設省,台灣省是那時候才開始的。長期來說,台灣被視為一處「放外之地」,正式踏入中國版圖是1873年,這對台灣人是一個共識,他們都認同這個說法,但中國大陸卻不認同。我曾在在北京聯合大學演講時遇到挑戰,有學生認為這年前台灣已屬中國領土,自古以來都如此。
至於香港的邊陲性,記得有一篇文章曾提及到香港是邊陲中的邊陲,的確如此。十九世紀,尤其在鴉片戰爭之前香港島大約只有4,350人,可見是多麼荒蕪,甚至在割讓給英國後,管治香港的英國官員曾多次要求當時的英女皇放棄香港,認為此地不值錢,海盜活動頻繁,無可用之處。
由異族統治到回歸祖國
第二個共通點是這三個地方也經歷過很特殊的經驗,叫作「歸屬變更」或這稱為「異族統治」,更加特別的是,經歷過回歸祖國。環顧全球,有回歸祖國經驗的地方大部分都集中於東亞,包括以上三地和澳門,但其實普遍的殖民地在結束後都會獨立,只有這幾個地區不是。
先看割讓與吞併。眾所周知,1842年的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1879年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那時日本吞併了琉球,琉球與中國切斷關係,其末代國王叫尚泰,他後來被迫搬往東京居住,因為如果他繼續留在琉球,便會發揮影響力。正如當年新中國建國之後,都是要求達賴喇嘛遷居北京,歷史其實不斷重複。
至於回歸祖國,台灣在1945年光復;沖繩於1945年二戰結束後被美國統治了27年,直至到1972年才復歸日本。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詫異,琉球不是一個國家嗎?為什麼回歸日本呢?這不單是統治者這樣說,沖繩人也是這樣說的。
去邊陲化 實現中心化
第三個共同點是戰後的香港、台灣、沖繩都曾經有過「去邊陲化的現象」,即是在二戰後的某種程度或某個時段已經不是邊陲了。大家都知道今天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甚至是情報中心,這些都是戰後出現的,而這個經濟地位已經不是邊陲,不過在政治的部分還是邊陲。
台灣的部分較為特殊。台灣在戰後,尤其是1949年之後竟有中心化的過程,二戰結束後至1971年為止,台灣曾一度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很有地位,亦證明了它曾經有去邊陲化及中心化的過程。台灣後來經歷過民主化、本土化,形成了自己新的認同。基於這個變化,它跟中國大陸的關係變得微妙,曾經一度緊張,而現在還算可以。
沖繩的情況亦比較特殊,政治上跟香港類似,兩者都經歷過主權國的變遷,但沖繩人歡迎1972年的回歸,這跟香港不同。港人希望回歸後保留以前的制度,但沖繩卻恰恰相反,他們希望回歸祖國後可以跟祖國制度一模一樣。現在因為不是完全一樣,沖繩人就不高興了。以美軍基地為例,為什麼這麼多美軍基地集中在沖繩呢﹖沖繩人認為這是歧視,他們對日本的愛恨非常複雜,我們不能從片面的新聞裏得知。
另一個去邊陲化引起的現象是認同危機。認同問題其實在80年代後不約而同地於沖繩、台灣、香港正式浮現。先說香港,1997年回歸的時候我在NHK做翻譯兼職,當中有一條影片訪問於1974、75年已經去到日本發展的陳美齡,她提到一件趣事,剛到日本時並不知道自己哪裏人,後來從其他人口中才知道自己是香港人。可見當時70年代,香港人是沒有「我是香港人」的意識,至少並不普遍。我的研究中亦有提及,因為97的關係,80年代鄧小平提出港人治港時,香港突然掀起討論:「誰是香港人?」《明報月刊》連續兩期做這個特輯,我到現在還收藏了這兩本月刊。其實香港本土認同的變化,與政治意識有很大關係,直接來說是跟1997很有關係。沖繩亦很有趣,他們很期待回歸,但在回歸10年後開始有少少變化,認為這個祖國好像不太值得信任,待會我會再提及當中變化。
政治地位、自治程度、民主進度的差異
第一點,三地現今政治地位不同。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而台灣則自稱中華民國,有20多個國家承認,亦有不少海外中國人非常認同這個說法,這說法在香港也有一定市場,在60年代彌敦道全部都是青天白日旗,這是現在香港難以想象的景象。而沖繩現在是日本的一個縣。
第二點,三地自治程度有別。根據基本法,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這幾年有很多人討論一國兩制是否正在實行,抑或正在退化。而台灣則較為明確,可說是完全自治的政府,不受其他國家政府管轄。不過在外交方面亦受到中國相當程度的制肘。以自治來說,台灣是比較接近完全自治的。沖繩在日本稱為自治,有趣的是,日本所有縣、市都是以自治體來形容,我開初也不明白,但後來想到他們曾經推動地方自治,這20多年來也一直朝着這個方向走,甚至10多年前,安倍晉三曾經推動自治州改革,雖然未有太大進展。在日本,普通新聞都會提及自治體,意味着相當的自主性,任何地方首長都是透過選舉出來,首相沒有資格任命或剝奪其職位,我相信大部分民主國家也是這樣,台灣亦然。
第三點,三地民主發展進度相異。沖繩在50年代美國統治時已經有地方選舉,當時分為四個群島,不過沖繩在中央級數的地方直選上比較遲開始,1968年才正式開始,所以在這一點上沖繩人非常不滿。而台灣在50年代時已經有地方選舉,台北市長曾經試過直選,只是後來取消,直至90年代才重新開始地方直選。整體來說,台灣正式中央級數的選舉是由90年代開始,而總統選舉則從1996年開始,經過21年,有五屆總統是從直選產生。立法院亦在1991年至1992年間完全直選。香港立法會議員有多於一半是從直選產生的,因此有部分學者形容香港是半民主制,我自己亦會用這個較為籠統的說法。
本土主義的發展及變遷
接着是較為刺激的部分,本土主義的發展及變遷。
沖繩從近代到現代這140多年跟日本直接建立關係,而這140多年正正是摸索「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的歷程,他們已經走過百多年了。琉球在1879年被日本吞併後有一次很悲壯的復國運動,名為「琉球復國運動」。琉球人當時是比較信任清朝,希望清朝皇帝會派兵幫忙,結果事與願違。中國曾經為了其他的屬國如越南、朝鮮出兵,但在琉球事件上卻沒有出兵,現在卻還有很多中國人要求收回琉球。
甲午戰爭在中國戰敗之後,琉球人認為中國已沒法拯救他們,於是態度有了180度大轉變,他們認為「我們要做日本人」是唯一的選擇。曾經有一位文化人在1900年作了一場演說,演說中有一句說話直到現在亦廣為流傳,「我們要做日本人,要做百分之一百的日本人,連打噴嚏的樣子也要學日本人。」其實非常悲壯。為什麼琉球人要這樣做呢?為了不被日本人歧視。當我跟你一樣時,你便不會歧視我了。因為我跟你不一樣,你看我不順眼,所以才會歧視我。在1945年之前,日本人與沖繩人不能通婚,這是社會歧視。不過現在沒有了,甚至90年代後沖繩成為了很多日本人嚮往的樂園。
最近沖繩的獨立運動因媒體報道而備受關注,琉球獨立學會於2013年5月15號回歸紀念日設立,發起人名為松島泰勝,我在東京大學讀書已經認識他,本人曾經參與東京有關琉球的研究會,當時有做沖繩研究的人都在東京聚集,松島泰勝是其中一位。
台灣經歷很多波折。它被日本統治的50年間,祖國的形象較為模糊。有分析指出當時可以歸類為三種祖國觀,第一種是視中國大陸為祖國,另一種則視日本為祖國,最後是視台灣為祖國。因為日本統治的年代需要向日本效忠,故當時的身分比較模糊不清,沒有民調反映,直至1945年蔣介石派人接收台灣,掀起了「祖國化運動」。這是由上至下的運動,他們認為台灣人已被日本奴化了50年,是時候祖國化。當時人們需要學講國語、寫中文,亦要樹立祖國認同。這運動相當成功,1945年之前幾乎沒有人懂得說國語,情況在70年代已經完全扭轉。
在中國大陸,如果父母說同一種方言,例如上海話,那麼家裏一定是說上海話,不講國語,但台灣人可以連家裏也講國語,可見那強制性是有多麼透徹,成效甚彰。蔣介石認為中國大陸已被共產化,所以不是真正的中國,要樹立「台灣才是真真正正的中國」的概念,他以國策帶動整個台灣社會的轉變。這個新身分認同的塑造其實非常成功。1993年的民調顯示,自稱「中國人」及「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共有80%,這時期是最高峰,其後一直下滑,現在還在下降中,並未停止,現在自稱中國人的大約有5%。
(待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