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碧城三首》之一的藝術美

詩人沒有直截了當地把所要表達的說出,而是採用象徵、暗示、雙關、用典等手法。乍一讀去,似覺恍惚迷離,難明所指。然而只要反覆體味,便能曲徑通幽,捕捉到詩的旨趣。

近期應學海書樓之邀,連續3個月的星期日在香港大會堂主持「國學講座」,講題為「香港名勝楹聯」,其中介紹青松觀長廊上的一副楹聯:

靜坐寂塵心,悟入玄微,函谷五千言道德;
神遊耽妙境,題當名勝,碧城十二曲闌干。

此聯是羅智光道長(1916-2000)於1991年所撰。上聯從「靜坐」落想,說靜坐把心思從世俗中收斂回來,使到一切塵俗妄想寂滅,精神得以安寧平靜;當修道者經常處於靜寂清明的狀態下,自然能體悟而入於有無的玄妙幽微;而一切「玄微」的道理,已記載於老子(春秋時人,生卒年不詳)當年在函谷關寫下的五千言《道德經》了。下聯從「神遊」落想,「靜坐」要精神歸一,神遊則上天下地,無遠弗屆,樂遊於美妙之境;既遊名勝之區,自當對景品題,就如撰者處長廊而外望,舉筆撰聯品題所見一樣;而品題名勝,就應像李商隱(813-約858)學仙玉陽山時,品題道觀而寫出「碧城十二曲欄干」的名句。

「碧城十二曲欄干」,是《碧城三首》之一的首句。原詩云:

碧城十二曲闌干,犀闢塵埃玉闢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體現圖像聲音建築之美

李商隱的詩,素來以撲朔迷離見稱,詩句美麗而深晦,往往令人低回沉吟,百思不已。關於這首詩的主旨,無論是少年商隱和女道士的愛戀也好,唐明皇(685-762)與楊貴妃(719-756)的故事也罷,甚至是諷刺唐武宗(814-846)之說,在此短文不擬討論。既然李商隱語意含蓄,意欲深埋事實,那麼我們還是尊重作者,不管是愛情還是政治,就不必鑽礪過分,令自己神疲氣衰了。建議從圖像之美、聲音之美、建築之美去體會和欣賞,享受着如意識流藝術大師的作品:

一、圖像之美

圖像由意境引發。本詩開篇即描寫仙女居住的美景:碧霞為城,重疊輝映,曲闌圍護,雲霧繚繞,仙女們衣飾華美,翩然飄逸,呈現出一幅天上仙境的奇麗景象。從犀牛的闢塵,可以聯想到仙女的超塵脫俗;由玉德溫潤,可以聯想到仙女的純潔無瑕與溫柔和順。由景而人,畫面美好得令人陶醉。

二、聲音之美

全詩平仄合律,朗讀或吟唱時,宮徵靡曼,唇吻遒會,聲音和諧,充分表現出唐詩的聲音格律之美。詩句的節奏、音調,製造出特定的轆轤交往的聲音效果,表達出對仙女由傾心至愛戀至定盟的情感變化。詩人筆下的聲情豐富多彩,「干」、「寒」、「鸞」、「看」、「盤」一韻到底,而清濁相間,重讀和延長時別有味道。「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兩句淒婉入骨,「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兩句情意綿延,必出聲朗讀吟詠,才能體會纏綿悱惻的心曲。

三、建築之美

詩歌之建築美,除體現於七言八句的整齊外,更在於對偶之絕配。本詩的頷聯和頸聯對得極妙,「閬苑」對「女床」,都是仙女居住的地方,二句寫出仙女的日常生活,居住在飄渺的仙山之中,華美優游。「星沉海底」與「雨過河源」相對,既是寫景,又是敘事,善用「牛郎織女」和「巫山雲雨」的典故,暗寫仙女佳期之遇,實在是妙筆天成,盡顯文字建構之美。

整首詩幽晦深曲,詩人沒有直截了當地把所要表達的說出,而是採用象徵、暗示、雙關、用典等手法。乍一讀去,似覺恍惚迷離,難明所指。然而只要反覆體味,便能曲徑通幽,捕捉到詩的旨趣,獲得感情的共鳴,在低吟誦讀中感悟詩人設想之新奇、景象之壯美、用典之精巧、詞意之幽深,進而享受文學之美。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