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三寶:藍圖、標準、數據

撰文:馬文煒

在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是唯一未有由政府推出的智慧城市藍圖,期望政府能夠認真理解民間的需要。

推動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是創科局成立後其中一項重點工作,除了政府在科技基建、資金的支援外,亦有賴相關業界的創意和參與。

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創科局將與科研及公私營機構共同研究建設智慧城市,但智慧城市給人感覺總離不開人工智能、電動車之類,跟市民大眾似近還遠。香港智慧城市聯盟召集人、香港軟件行業協會主席楊全盛強調,發展智慧城市是透過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而非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高端科技。

跨部門合作至關重要

研究可持續發展及智慧城市的專家Boyd Cohen 訂下智慧城市的六大框架,包括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經濟、智慧交通,由城市設計、政府管治,到運輸系統、經濟發展及教育制度也涉及其中。

世界各大城市早已為發展智慧城市作好準備,不少漸見成果,其中巴塞隆那、維也納、紐約、倫敦皆是顯例。楊全盛指,巴塞隆那市長辦公室下設專責智慧城市的部門,直接隸屬市長,負責制訂整個城市的發展藍圖和具體執行,運作已近十年。「發展智慧城市最大的困難是協調跨部門合作。例如智能交通方面,街上一個普通泊車指示,可能牽涉運輸署、路政署、私人停車場或管理政府停車場的公司。雖然技術簡單,卻涉及多個部門。若政府欠缺高層次的部門統籌,實在難以進行。香港就是這種情況,非常碎片化。」

公開數據 私營落實

目前於本港市民流通的公共交通工具應用程式,功能包括預告班次等,但商海導航 Talking Business因公司各有各做,每次行程需要用上幾個應用程式,對用家造成不便。楊全盛說:「當我想去旺角,考慮駕車還是乘搭交通工具前往?駕車的話,附近有哪些停車場?單是一趟行程就要轉用幾個應用程式,用戶體驗必受影響。」反觀巴塞隆那在數據整合方面值得借鏡,其政府、民間推出形形色色方便市民的應用程式,主要是政府開放數據,如運輸系統數據,讓私人企業加入開發。

他續指,新加坡的停車場利用科技,縮短司機找尋車位時間達三成,這不僅減低司機的時間成本,同時減少路面的碳排放及擁擠情況;深圳的車位都標示號碼,使用者只要於應用程式輸入號碼,便可以微信或支付寶付費。楊全盛指出,這些應用程式的誕生都有賴政府開放數據,讓私人企業加以利用開發,令政府的數據和企業的創意有效結合。

智慧城市三寶

要發展智慧城市,楊全盛認為首要條件是政府具備規劃願景。他坦言,香港在這方面相對滯後,「在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是唯一未有由政府推出的智慧城市藍圖。政府上層沒有政策,下層部門又如何配合呢?政府的主導角色十分重要。」除了提出宏觀藍圖外,他期望政府能夠認真理解民間的需要。

繼而設定標準。「做科技,永遠是佔據標準,然後便可佔據市場。」雖然香港起步較遲,但楊全盛認為仍可後來居上,因香港人口密度高、法制完善、市民對科技接受程度高,是絕佳的試行城市。他指出,科學園有逾90間從事智慧城市相關科技的公司,數量相當多,若成果理想,可將香港的標準引入內地,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智慧城市科技的市場。「若能成功推動香港與內地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標準互相認證,將有利本港技術和生產商打入內地及國際市場。」

最後是公開城市數據。對於公開資料,本港社會因憂慮私隱外洩而卻步,楊全盛認為實屬過慮,「我們需要的是城市數據,如巴士站到站時間、停車場空間、各處道路擠塞情況等,其中九成完全不涉及私隱。只要獲得這些數據,很多創新應用便應運而生,可發展空間是政府難以估量。」他形容,這正正是由下而上的發展,也是構成整個智慧城市生態圈的關鍵一環。

借鏡愛沙尼亞經驗

只有130 多萬人口的東歐小國愛沙尼亞,是智慧城市的先行者,其成功在於將政策、標準、城市數據三者緊扣,形成智慧城市生態。當地政府利用嶄新科技管理城市,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建立電子身份認證系統,以手機的電子身份取代市民的身份證,「這個認證系統是開放架構,容許政府公共服務、銀行甚至私人機構的服務連接,用作身份認證。香港人在不同公共服務單位、銀行開立不同戶口,但在愛沙尼亞,一個市民身份證便可一站式查閱不同資料。」

在愛沙尼亞,開設一家新公司只需半小時,因所有個人資料已於各個政府部門互聯互通;若國民在愛沙尼亞醫院產子,嬰兒出生後,醫院會主動向父母發出電郵,查詢嬰兒名字及其他資料,然後銀行等其他相關機構就會自動跟進。楊全盛指出,目前愛沙尼亞的智慧城市系統已逐步出口到歐盟國家,該國政府旨在將這套(country as a service)的服務對外推銷,推動經濟增長。

創新科技不只是start-up

楊全盛期望政府能於今年內落實藍圖,並與民間一起制定有關智慧城市發展的標準,同時牽頭提供城市數據,讓民間落力「開發產品」。「與世界許多城市相比,香港已準備就緒,加上港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只要便利生活的,不用落力推廣也會流行。」他強調,除了培養更多startup,香港的出路是聚焦發展創新科技的高增值服務,「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才是明智之舉。」

原刊於中華總商會《商薈》2016年8月刋,本社獲授權發表。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