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

在中醫裏,「毒」性指藥物的偏性,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治療疾病的實質是祛除致病因素,調整人體機能。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決定方藥的輕重、大小。特別是作用猛烈的藥物,使用時更宜恰到好處,以除病而不傷正為度,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氣,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療效。
編按:本文另一作者吳啓韻為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及中藥研發中心研究員
 
有毒中藥因為其獨特的療效而使用至今,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就深刻反映出人們對有毒中藥的認識,另外中醫理論中的「以毒攻毒」亦是指以有毒中藥治療重大疾病。目前已被世界所公認有療效的幾種中毒中藥包括:治療白血病的砷製劑、治療重症肌無力的馬錢子、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等。古代對毒藥的概念反映出當時人們由於科技醫療水準不發達,而對藥物的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不能很好地區別。而在21世紀的今日,如果對有毒中藥繼續保持這樣的概念,無疑是誇大了其作用。因此,科學認識有毒中藥對於人們日常選擇中醫藥材治療疾病有着極大的幫助。
 

「以除病而不傷正為道」

 
在中醫裏,「毒」性指藥物的偏性,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治療疾病的實質是祛除致病因素,調整人體機能。根據藥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決定方藥的輕重、大小。特別是作用猛烈的藥物,使用時更宜恰到好處,以除病而不傷正為度,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氣,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療效。
 
中國已故名老中醫李可善用附子(附子,又名烏頭或附片,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其成分烏頭堿的毒性極強,炮製不當或劑量過大以及煎煮時間不夠,均可引起中毒反應。)。他認為,「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藥救之所在。」有一次,一名65歲男性患者送來醫院的時候呼吸難以接續,不能平臥,面色灰暗,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汗出如油,舌紅光無苔,脈浮虛大而數(260次/分),血壓已測不出,氣息奄奄,危在旦夕。李可連開三劑藥:第一劑藥中附子200克,病勢未轉;二劑時附子加至400克,稍穩定;第三劑附子加至500克,病勢開始趨緩,四肢轉溫,脈亦變緩(90次/分),血壓160/70毫米汞柱,調理一周後出院。
 

常見有毒中藥分類

 
由此可見有毒中藥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救人於命懸一線之時。那麼平時常見的有毒中藥有哪些呢?他們包括:含烏頭鹼類的有毒中藥,如川烏、草烏、附子;含茛菪鹼類的有毒中藥,如天仙子、鬧羊花;含秋水仙鹼類的有毒中藥,如山慈姑、光慈姑;含氰苷類的有毒中藥,如苦杏仁、桃仁;含強心苷類的有毒中藥,如,夾竹桃、萬年青;含毒蛋白類的有毒中藥,如箆麻子、蒼耳子;含其他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藥,如,雷公藤、鈎吻。
 
有毒中藥草烏原植物(作者提供)
有毒中藥草烏原植物(作者提供)
 
專家認為,中藥的藥理和毒理研究不能借用化學藥品的方法思路,中藥多種成分共同發揮作用,安全性研究具有特殊性,毒理學研究需要大量驗證工作。合理久煎、減毒存效,是諸多醫家應用有毒中藥的可靠經驗。經較長時間煎煮,有毒成分被揮發或水解而減低,有效成分仍可保留發揮治療效用。
 

規範有毒藥 有利中藥走向現代化

 
有毒中藥的概念不明確已嚴重影響了中藥的現代化,時代的發展迫切要求其概念規範化、標準化、統一化以及其範圍的明確。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發中心於2010-2012年期間在香港創新科技署的支持下完成了「利用化學與生物學毒性綜合分析平台建立有毒中藥安全性標準」研究項目,本項目對香港法例第549章中所列31種有毒中藥中22種(礦物藥除外)進行研究。建立了有毒中藥的綜合分析平台,包括:(1)化學法對毒性成分進行分析;(2)動物毒性實驗確定安全使用劑量;(3)進行化學成分與動物毒性的相關性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毒中藥化學成分及藥理毒性的資料庫,設定有毒中藥的安全使用劑量範圍。
 
我們期望此項研究能服務於中醫藥從業者、醫藥商業、監管部門及廣大市民,並有益於毒性中藥的安全控制與知識普及。畢竟有毒中藥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將有毒中藥的安全性指標明確化不僅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醫藥被全世界接受所必需的。
 
 

詹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