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顯悲:母校55周年追憶感恩隨筆

佛教大雄中學老師們的循循善誘,畢業後亦師亦友的相互關懷,奠定了我日後的一些人文價值觀,及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一些信念。

「大雄」在佛學裏是佛陀的德號之一 ,因為佛陀有大智力,無有畏懼,能了生死,斷除煩惱,故稱「大雄」。這也是我母校──佛教大雄中學的名稱。

回憶起於1969年,我是一名12歲小子,走進了這所剛落成的中學中一A班,於1974年中五會考畢業離校。入校的第一位班主任兼中文科教師──吳慧蓮老師,她是我成長過程的一位重要的啟蒙導師,還有其他老師的用心教誨及激勵,直至今天仍經常在我腦海中浮現及提點,對個人一些價值觀有很大的啟發。還有很多書友間的互相激勵扶持甚至「包庇」,是個緣分,也是福分。佛教大雄中學孕育了我的成長,在此說聲感謝!

雖然我在大雄中學畢業已近50載,至今仍與部分校友及老師有聯絡見面。打球或聚餐當中談談往事,細說當年的軼事,交流現時學弟妹的學習體驗,與我們當年教育方法及制度的轉變。喋喋不休,整個聚會往往在懷緬及歡笑聲中渡過了。

最近與55年前曾當我一年級班主任的吳慧蓮老師(右)及其他校友相聚。(作者提供)
最近與55年前曾當我一年級班主任的吳慧蓮老師(右)及其他校友相聚。(作者提供)

明智顯悲  成就全人

大雄中學是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於1969年興辦的第二所中學,位於九龍深水埗蘇屋村外,也是我小時侯住過的李鄭屋村旁。而第一中學所是黃鳳翎中學,建於1959年。佛聯會慈善事業始於教育服務,於第二次大戰剛結束後於灣仔開辦「中華佛教義學」。至今佛聯會共有11所中學、7所小學及8所幼稚園,算是香港較有悠久歷史的辦學團體之一。

佛聯會所屬學校,均以佛陀精神為辦學宗旨,秉承由顯悉老法師所選定的校訓「明智顯悲」(簡意就是「自利利他」),提供優質教育,致力培育學生終生學習、才德並重的全人發展。

大雄中學創校校長是吳廣源,但兩年後因病與世長辭,由黃義華接任。其後接任的校長為胡文勇、蘇曼雲、何婉瑩及現任的招康明等老師。校監先後為覺光法師(已圓寂)、何德心居士及衍空法師。他們都是我非常敬重的學校領導,並一直有保持聯繋。

多年來學校教學設施一直擴展漸趨完備,較特別的是在2012年設立為師生使用禪修靜思的「覺醒軒」,並全校推行禪修課程,藉此協助學生心靈健康成長。學校校風淳樸、樹德育人,給學生很多信任和自由空間。學生敦品勵學、謙和克己、愛護關懷。母校曾產生兩位會考九優狀元,課外學術及文體藝公開比賽也有優異成績。大雄校友人才輩出,多年來在各領域都佔有領導位置,為社會作出貢獻。

2012年中學設立為師生使用禪修靜思的「覺醒軒」。(佛教大雄中學)
2012年中學設立為師生使用禪修靜思的「覺醒軒」。(佛教大雄中學)

難忘軼事  潛移默化

我在大雄中學的日子,最令我難忘的一件軼事,藉此與大家分享。中學時代的我頗為活躍,是童軍成員,也是乒乓球校隊隊員之一,但學業成績平平。在某個星期六早上,我與幾位同學回校作黑房沖曬練習,中段乘機在黑房外學校禮堂地下空地踢「西瓜波」(當年流行的平價紅白相間膠球),我不慎踢破一條自來水喉管,水泉不斷湧出且浸滿黑房與外面地台。噢,天呀!今次闖了這個頗嚴重的禍,該會怎樣受罰而「揚名」呢?星期一我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回校等待學校的處分,內心盤算著要記過、守行為(不准再踢波)或判服務令等後果。直至與負責老師見面時,他耐心聆聽了我的陳述、悔意及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最終只輕判我償還修理費用,更安撫我不用太擔心。這個面見過程與結果對我是別具同理心教育意義,令我一生難忘受用。

作者(右一)中三時穿校服與同學往山頂旅遊。(作者提供)
作者(右一)中三時穿校服與同學往山頂旅遊。(作者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小故事,就是我念高中時曾與幾位同學組織了一個4天東涌野營,大膽地邀請了幾位特別相熟的年輕老師(包括沈建偉老師及黃仲平老師)參與,意想不到他們竟然答允在第二天「冒險」到營地参與,與我們幾個同學一起野外生火煮食幾日。期間也曾遇上惡劣天氣變化和遠足時一些驚險挑戰,師生一起艱辛堅毅面對解決,苦樂參半。可見師生的關係不在於校園或課堂內,外間活動閒談時老師對學生的主動關心及言行以身作則,無形中構成日後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者讀中五時在政府深水埗青少年中心兼職活動導師。(作者提供)
作者讀中五時在政府深水埗青少年中心兼職活動導師。(作者提供)

百年樹人 更上層樓

佛教大雄中學老師們的循循善誘,畢業後亦師亦友的相互關懷,奠定了我日後的一些人文價值觀,及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一些信念。

謹祝賀佛教大雄中學55周年生辰快樂,校務蒸蒸日上,春風化雨,培育更多有德有情有義的大雄人。

何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