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多,缺乏土地,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規劃,但在立法會中遇反對,連批出做可研究報告的錢都批不到。
政府被官僚拖垮
香港自回歸後,規劃程序由簡變繁,生產土地已被官僚制度拖得很長,但執政官員,只有為打好這份工,又忙於對付反對聲音,沒有在政府內部程序上作出改革,變成積習難返,做一塊大地可能要20多年才可以有建築建設可使用。每屆特首5年任期,前幾任比較短視,沒有在政府內外做改革,為未來開路,所以才會出現明日大嶼的僵局。
破壞環境之說 歸究英國人
在下本業建築,所以了解到社會上雖然有利用其他綠化地,改棕地等方法,但社會分化下,只會激起更多矛盾及法律爭鬥,不利社會和諧,而這些方法的成本價都比填海要高。所以港英時代,建設主要是以填海增加土地建設,英國人臨走更把大部分郊野劃為公園,才造成今日有地不能規劃建設的問題。
在下本來是贊成填海造地的一派,但在曾蔭權做財政司時,要在維港填海,最近一處港九兩岸只有800米,這是沒有城市規劃,只有填海賣地的蠢官決定,所以當年在下也出來反對。
大陸施工官僚程序較少
「明日大嶼」之設想,是最可行的方向,但如果用今日官僚程序公義,加上反對人提出法律挑戰,20年後也見不到任何建設。香港不是缺乏有心有力之士,所以有人提出仿效澳門借橫琴之法,在大嶼山之西之桂山島填海,作為香港發展的土地,也可以融合於大珠三角規劃內。根據資料,桂山島填海成南北長東西窄形,香港的航道可以保存,而該地也不會影響珠江口之江豚等生活環境,如果大陸施工,他們的官僚程序較少,施工會較快,從多角度分析,這是個可以與明日大嶼並行的方案,有利香港未來發展。
香港政府今日要生產一塊新填海地,在程序上要超過10-20年,這不是港英時代的效率,而是回歸後官僚主義的結果,有些委員會長時間才開一次會,所以不管桂山島或明日大嶼,以至其他土地產生。
政府需要內部檢討
現在是時候政府要作內部檢討,在產生土地的過程上,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快其審批程序及減少官僚問答時間等等,使任何項目可以盡快決定可否,不要拖延。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