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沒有固定的學制,每位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己訂定學習計劃,選修喜愛的學科,也沒有規定畢業的年限,不過他們在新宿大學畢業,並沒有日本政府認可的大學畢業資格的,或許他們學的和大學課程一樣的專門及深入,一如香港有天安門民主大學或民間學院等,但都不是政府認可的民間或私立大學。但仍然有人選擇入讀,何解?可能因為跟正規大學不同,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讀課程,一般大學只能在入學前,選擇科系,入了某一科系後,可以選修的課程便很有限了。
鼓勵學生創業
另外,他們的課程,也有職業導向的部分,他們定期要開營運會議,除了交學費之外,他們還是為大學訂定營運方針,賺取收入以支付大學日常開支,例如每位學生都需要設計一個年曆,然後推出到市場賣。此外,有話劇興趣的同學,會定期排練演出,並且由同學們宣傳,收取門票,而門口的小小辦公室,可能就是鼓勵學生創業的機構。所以,不少畢業生都會創業,也常常回來大學幫忙,為就業打下基礎。另外,有一門類似探討生命的意義的課,叫Creating your way of life,討論接受另類教育長大的學生,日後會面對的問題和困難,讓學生能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掌握自主的命運,開展自己的人生。他們也請了三位同學及畢業生分享了他們在大學生活的故事,他們都表示,在新宿大學,學會了生活的意義。
分享完畢,我們上二樓參觀,有各種不同用處的小房間,有廚房、音樂室,活動大廳,大廳有一張乒乓球桌,可算是唯一的體育設施。二樓也是約40名學生,但常來的約有25人,和一位老師聊了一會。參觀了半天,對於新宿大學的了解多了,以規模來說,真是很迷你的大學,也沒有認可的學歷,但卻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意願,學生也學得快樂及滿足,也感受到他們在這裏的成果,超過入讀一般的大學,而新宿大學也獲得日本各地大學教師的支持。
近年我也認識香港創辦流動共學的大學老師,他們也表示,走到民間辦學,反而更像在大學教學,而報名的同學,比起在正規大學上學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更大,求真的態度更佳,這正正是大學要培養的自主獨立精神。不曉得他們會收外來生嗎?自校的學生長大了,可以到這裏升學嗎?甚至,自校將來可以營辦「自然大學」嗎?若日本可以,我相信香港也應該可以吧!
通過APDEC年會,我們也認識了其中一間營運日本瑟谷學校的朋友,日本原來已開辦了幾所,以美國瑟谷學校理念的學校,學生人數約10至20人,學生年齡由6歲到18歲,而職員就只有一位。他們形成一個瑟谷學校的網絡,亦歡迎接受瑟谷理念的人加入,而瑟谷理念是相信孩童天生有學習動力,只要開放給孩子選擇,容許孩子選擇自己想學習的事,成人是不用干擾孩子們的學習。
他們對自稱為「老師」很敏感,這和我們參觀民主學校的情況一樣,我理解為老師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是老師,他們都稱自己是supporting staff,僅是學校職員,翻譯是「支持學習的職員」,交談之間,甚至感到擔心自稱為老師,會擔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很好奇,形成這忌諱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表面的理由是誰人都可以當老師,即使是小孩子也可以是老師,這我認同,可是在一間學校裏,一位經常接觸孩子的成人,難道不會主動教導學生嗎?他們表示真的不會,朋友反問:「那可以拒絶同學向他學習的要求嗎?」他們初期對拒絕一詞很敏感,但也表示他們沒有規定一定要答應。
迷你民主學校
5天的交流,認識了日本的民主學校,真的可以很迷你,即使只有幾個學生,也可以是一所民主學校,只是都沒有政府認可的學校資格,通過新的法例,這類學校仍然也不是認可的學校,只是日本政府認同他們解決「不登校兒童」這一社會問題,我猜測日本政府對學校的想像,可能仍然停留在工業時代的觀念,大而有經濟效益的,才算是學校吧!不過,從學習者的角度,學習從來不需要在一間大學校才能學習,若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走在一起,一起學習同一件事,也是學習,所以學校也不一定要很大間才行啊!日本的民主學校,也就是這樣走出來,由民間發起。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反而是只有一位老師的小型私塾(學校),只是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生產,講求效益的大學校才出現。
不過,一間年齡差距那麼大的小型學校,老師只有一人,可以如何教學?學生又如何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又如何讓學生充分發揮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自主獨立的人?為何堅持不叫老師,只叫職員?一間只有幾個學生的學校,如何確保營運開支,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種小型或迷你學校,可以在香港出現嗎?沒有政府的認可,香港的家長會願意選擇嗎?認識多了,疑問仍然有很多,不過我認為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