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的大國外交呈現出戰後少有的現象,即對美外交做得風生水起,而對中國幾乎是沒有外交。 一些人懷疑,日本是否做了一個國家決定:完全躺平在美國人的懷抱裏,不再有所作為。
2024年4月11日,赴美國參加美日菲三國峰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國國會聚焦國際局勢、美國的角色和美日關係發表演講。
岸田提出,就國際局勢來看,世界正處於歷史轉捩點,美國幾代人努力建立的國際秩序正面臨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那些價值觀和原則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國家。 他直接點名中國說:「中國目前的對外立場和軍事行動,不僅對日本的和平與安全,而且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戰略挑戰」。 他還不點名地批評了中國的數字監控、經濟脅迫和債務陷阱等。
就美國的角色,岸田說,「美國的領導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烏克蘭的希望多久就會在莫斯科的猛攻下破滅? 」就日本的角色,日本承諾維護和平及以法治為基礎的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的決心,並會以此繼續作為未來政策的重心。
美日同盟關係升級
簡單地說,美國所確立的世界秩序正受到中國等國的威脅,這個世界依然需要美國的領導,而日本是美國最忠實的支援者。 語言很動聽,內容也很直截了當。 岸田不僅收穫了美國國會的掌聲,也收穫了美國諸多的承諾,尤其是安全方面的。 自然,所有這些都是早些時候日美之間一直在討論的,甚至是舊許諾的重複。
就日美關係的實質性內容來說,岸田並沒有什麼收穫。 但這次演講就日本對美國的獻媚、對鄰居國家的蔑視和日本本身的卑躬屈膝方面,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有人說,日本這次終於「站起來」了,因為日本再次獲得了美國保護的許諾,日本終於可以再軍事化了,日本可以和美國「並肩作戰」來對抗中國等鄰居了。
不過,各種討論中,除去那些親美、恐美和媚日的情緒成分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日本首相的這次外交,只能表明日本徹底「倒下去」了。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岸田有一個隱藏的議程,那就是玩弄美國,通過討好美國來追求日本的目標。
但僅就岸田的表現來說,很多人驚訝的是,不肯承認二戰失敗的日本居然以這種方式和平地倒下了。 在美國向日本投了兩個原子彈之後,日本是以「終戰」的方式而不是「投降」的方式來結束戰爭。
多面日本與亞洲的複雜關係
近代以來,日本一直是一個多面性的國家,亞洲國家對日本具有十分複雜的感覺和意見。
像中國一樣,日本也是被西方國家打開國門。 中國是在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被英國的大炮打開國門,而日本則是被美國的「黑船」打開國門。 但中國在被打敗之後,並沒有找到實現現代化的有效路徑,而是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與革命,才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很快就找到了日本式現代化的道路。
在亞洲,日本是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曾經是亞洲人的驕傲和羡慕的物件。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在「脫亞入歐」的口號下,以全盤西化的激進方式改革原有的體制,實現了現代化,成為亞洲的強國。 日本也是亞洲第一個打敗歐洲列強(即沙俄)的國家。 日本的成功使之成為亞洲國家的「模範」,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都以日本為「榜樣」來實現自己國家的現代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亞洲國家的精英,尤其是中國的知識精英,紛紛留學日本,虛心地學習日本。
但是,日本的全盤西方化,在學習了西方優秀之處的同時也很快學到了西方惡劣的地方,並且幾乎給整個亞洲帶來了混亂與戰爭。 緊跟西方殖民地主義和帝國主義,日本對亞洲國家發動了戰爭,佔領了東北亞和東南亞。 日本相信源自歐洲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適者生存」觀,視日本民族為亞洲優良民族,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義,到處搞侵略,掠奪和屠殺亞洲人民。 這是亞洲國家的大災難。
戰後日本經濟奇跡
但日本民族也有其「了不起」的地方。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並沒有把日本打垮。 日本以「終戰」的名義結束戰爭表明日本並不認輸。 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再出發,在戰爭的廢墟上再次實現了現代化。 在早期,日本的製造業被普遍視為落後的象徵,但日本很快成為製造業大國和強國,「日本製造」再次成為亞洲的驕傲。 如果說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是用武力打敗了一個歐洲強國,那麼這次日本是用「日本製造」對一個西方強國(即美國)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日本在1968年就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一直維持這個地位至2009年,直到2010年被中國所超越。
因為不承認戰爭的責任,日本沒有能夠像德國改善和歐洲國家的關係那樣改善和亞洲國家的關係。 但儘管如此,日本在經濟崛起后,也是想努力改善和亞洲國家的關係的。 在東南亞,儘管二戰期間很多國家也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也被一些國家視為把這些國家從歐洲殖民地手中解放出來的「解放者」。 在自身經濟起飛之後,日本投資東南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直到今天,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具有深厚的經貿關係。 在東北亞,中國和朝鮮是日本軍國主義最大的受害者,但公平地說,日本戰後具有格局的政治人物也作了不少努力。 日本在韓國的經濟崛起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韓國的公司基本上學習的是日本,並且日本對韓國公司非常慷慨,給予大量的技術支援。 儘管包括「慰安婦」在內的很多歷史問題也經常困擾日韓關係,但兩國的關係是擁有經濟基礎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日本也曾以各種方式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
日本學者提出來的「雁行模式」很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和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至少是經濟關係。 這一理論認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後作為「領頭雁」,日本一直領導亞洲經濟體創造經濟奇跡。 日本之後,亞洲「四小龍」(即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實現了現代化,「四小龍」之後,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等都進入了現代化的軌道。 儘管這個概念有些誇張,但亞洲國家基本上是承認日本在引領亞洲現代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的。 (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崛起之後,雁行模式已經不再可行。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對所有國家都開放,尤其是西方國家,幾乎所有西方主要國家都進入了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的現代化持保守態度,沒有也不願意像支援其他亞洲較小經濟體那樣支持中國。 )
日本是「站起來」還是「倒下去」了? 2-1
原刊於「大灣區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