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大流行帶給世人的真正教訓,不僅僅是全球化時代下,高度相依與巨量跨國流動帶來空前的健康、社會與經濟風險;更是當前全球治理機制與共同體意識,嚴重落後於經濟全球化。
真正的解藥不是讓經濟全球化逆轉,而是讓全球健康與公衛互助機制趕快跟上,使深刻體認全體人類命運禍福相依的全球意識,能超越狹隘的、但求自保的國族本位思維。
3月26日,G20領導人舉行一場視訊特別峰會,這場臨時會缺乏登高一呼的領導者,形式意義大於實質。
峰會聯合公報唯一的具體內容,就是宣告各國將啟動總額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造成的衝擊。但這只是將最近各國已經啟動的財政刺激方案拼湊起來得到的數字。
在峰會前夕,包括4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20多位知名經濟與公衛學者,向G20領導人發表公開信。
他們提出兩點呼籲,第一要確保世界衛生組織得到足夠的資源,來協調全球的聯合抗疫行動;二要透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啟動更多資源幫助貧困脆弱國家。但呼籲沒有得到G20峰會的積極回應。
長遠來看,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與公衛全球互助機制,勢在必行。
就如中日韓與東協國家,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慘痛教訓後,創建清邁協議,必要時可用外匯存底相互支援,協助各國有效抵禦國際熱錢流竄帶來的外匯與金融震盪,防堵危機蔓延。
一方有難,八方馳援
未來,經濟許可的國家,必將強化公衛體系應變,把防疫所需的醫療資源,視為如同能源與糧食的生存物資,大幅增加應急戰略儲備。
但各國單獨的應對能力還是有其極限,一定需要在全球範圍建立一套應急資源互助機制,以及醫療物資緊急生產動員與跨國調配機制,一方有難,八方馳援,否則遲早集體落難。
中小型及落後國家更需要這個機制,畢竟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儲備大批醫療資源,也只有屈指可數、具備高端生醫科技與完整產業體系的大國,才有能力全方位生產醫療產品。
大國必須透過這套機制,集體履行對小國的救援職責,否則自身也難逃池魚之殃。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