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傳統教學法已經過時

當今時代,學習成為我們終身的事業。然而,我們可曾真正省思過自己的學習經驗,從而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態度及方法呢?

我在唸中學的時候,一位教師的教學方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教歷史的,整個學期每一堂課的絕大部分都是下面所述的經歷:他要求班內每一個同學輪流背誦歷史書內的內容。到學期終結,同學都會有不差的成績,但這是學習歷史應該用的方法嗎?

銀行式教育 學生沒有消化

我們吃的是米飯,除非是消化不良,否則排出的不應該仍然是米飯吧!上述學習歷史的方法,上課時不過只是輸入歷史內容,考試時只是輸出同樣的內容而已,完全沒有經過消化的過程。我們完全沒有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獲得些什麼,特別是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獲得什麼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教訓。

在唸大學的時候,上課時教授多數是在講書,完全不理會學生的反應。歸納不同界別同學的經驗發現,不少教授每一年所講的內容是差不多的。我覺得那些教授的角色跟錄音機是差不多的。而不少同學都在抄錄教授所講的內容,我覺得他們的角色很像複印機。聽說香港真的有一位大學教授,告假時用一部錄音機代他上課呢!

到七十年代初期任教小學時,一位神父送了一本影響我一生教學的書。這本書名為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由一位巴西著名教育家Paulo Freire所寫。他極力反對上述傳統的教學方法,他描述那些方法是銀行式的教育(banking education):上課時是存款的過程,考試時是提款的過程而已。他提倡通過對話進行學習。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同時,教師在這過程中,也在學習怎樣令學生學習。他主張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起成長。

探究學習的性質

從那時開始,我便希望尋找:怎麼樣的狀態,才算是學習呢?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六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該書引用了800多份英文學報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在2000年後發表的,並以實證研究為主。該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4年8月出版。

筆者認為《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只能引發研究生的閱讀興趣,所以自該書出版後,便開始撮要一些每篇長達數萬字的章節,並改編成為二三千字的文章,以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短文刊登於香港灼見名家網頁。

除了普及化《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外,筆者更嘗試以書中觀念來分析中國學者的學習觀,研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周有光和高錕等人的學習觀對現代華人的影響,這個探索方向別具意義。筆者在分析中國學者學習觀的過程中興起了著作本書的念頭,隨後又分析了一些外國人士的學習觀,當中包括蘇格拉底、愛迪生、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和彼得‧巴菲特等。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人物對我們這一代的華人頗有影響,所以筆者也探討了郭靖、楊過、張無忌的學習經歷。

黃武雄教授的《童年與解放》,與李雅卿的《乖孩子的傷,最重》、《成長戰爭》、《天天驚喜》分別分析了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故此,筆者在本書中介紹了這些作品。

最後,一些文章如〈「贏在起跑線上」的疑和問〉、〈金禧事件與黃麗松報告書〉等均是與學習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所以都會被編在本書內。

最後,筆者提出下列三個問題,希望和讀者一起去思考:

  1. 明白、投入、問問題、自主學習是不是學習的性質?如是,則除了這些性質外,學習還有哪些性質呢?
  2. 除了本書已分析過的人物外,還有哪些人物的學習觀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呢?
  3. 為了應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和各地的實際需要,在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即將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關鍵性質,即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階段,分別應該有什麼表現或特點?

新書簡介

書名:觀想學習──古今中外名人終身學習的啟迪

作者:黃顯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作者簡介

黃顯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博士,曾任教本港三所小學、兩所中學,後任教於大學。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伍宜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黃氏致力於教育學學術研究在社會公眾領域的實踐,赴兩岸三地開展研究和講學,除學術研究外亦擔任社會公職。曾參與世界銀行在中國的教育技術援助項目協調工作,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教師教育與教師資格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評審局、香港各大學學術評審委員或校外考試委員。黃氏著述頗豐,包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與霍秉坤、徐慧璇合著),在香港和台灣分別出版的《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與李子建合著),在中國內地和台灣分別出版的《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與朱嘉穎共同編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