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談如何解決香港隧道的擠塞問題。香港的隧道,除了西隧因為價錢昂貴,以至較少車流而相對暢通外,諸如獅子山隧道,一到繁忙時間就非常擠塞。要解決塞車問題,方法不多。一是全面減少道路上的車輛,但這不太可行。如果加價十倍百倍,車輛不經過隧道,有很多經濟活動就要停止,對香港經濟發展不利。我們的方法是,將車輛轉移到相對不太塞的隧道。
加價未能根治擠塞問題
政府現在建議比較擠塞的隧道如東隧、獅隧加價,然後補貼沒那麼塞的隧道。這個方法相信在短期內有效,但我們首先要了解,擠塞的原因究竟是甚麼?第一是車輛愈來愈多,往來港島新界的次數亦多,尤其是新界有很多人居住,但進出市區的隧道來來去去只有一條。第二是技術問題,過隧道可以人工收費,亦可以安裝儀器,並收取月費,毋須每次過隧道都收費。但是,可能有些車裝了,有些車卻沒有,到隧道口時便要交叉換線,這個程序是相當費時。若政府欲鼓勵車輛安裝,我建議不應收取月費或免安裝費。
另外,關於費用問題,究竟加價多少,才會令人選擇西隧?西隧在只收50元的時候,其實也很暢通。如果紅隧加到四五十元,短期內流量一定會減少,但長期來說,費用增加不能改變車流。就算紅隧大幅加價一倍到40元,但一輛私家車若從大埔到銅鑼灣,油錢、折舊、停車,出行費起碼二三百元,再加20元,分別其實不大。所以不能只從價錢看,要由技術入手。
例如剛才提到的自動繳費分流問題,第二要解決商用車的問題。紅隧塞是因為便宜得多,商用車如客貨車,只收客人一個固定費用,那他們當然會選擇一條較便宜的隧道,差價太遠會令商用車只選擇一條路。所以將隧道收費盡量劃一,就能減輕車輛擠在同一隧道的問題。
東隧是早上上班時候擁擠,紅隧卻不止上下班時間塞,就算星期五到了十一、二點,因為宴會等種種原因,由港島入紅隧的方向也十分擠塞。所以紅隧塞的時間較長,和上下班關係不大。紅隧應適量加價,嘗試加到30元,因為紅隧是整體擠塞。會否以此補貼西隧?政府應留意一點:即使補貼了,隧道費不一定減價,又或者不久就加回來,使補貼形同虛設。但西隧專營權剩餘六年就屆滿,補貼未嘗不可,亦能在一兩年內緩和擠塞問題。
再行不通,便要另想辦法,因為現在的隧道擠塞問題亟待解決。除非另建隧道,但要找個合適地方也是難題。若要解燃眉之急,政府應先研究塞車相關的技術問題,或車輛總數統計等問題。而補貼在短期內是可行的,長期則需要研究每一條隧道的容量,能否承擔香港如此龐大的車流。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