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解「兩岸僵局呆帳」
戰爭是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和平則是交流互動,合作雙贏。自己經歷過中日抗戰,特別嚮往和平。
存在於戰爭與和平之間是雙方,有各種程度與形式的對抗與合作。如果對抗,就會產生各種資源利用上的「呆帳」;如果合作,就會產生彼此的「紅利」。
特朗普4年對台軍售11次,近5000億台幣,創空前紀錄。拜登進白宮,正給蔡政府一個冷靜思考選擇,快速創造和平紅利,破解兩岸「僵局呆帳」。
2008年6月,美國在台協會楊甦棣處長主辦了一場「台灣競爭力」論壇,邀請了張忠謀與我擔任開幕引言人。我坦率地指出:台灣不要再努力花幾百億台幣向美國買武器,而應當用同樣的錢,改做幾件事,例如:(一)改派幾百位優秀的公務員去美深造;(二)改買昂貴先進的研究儀器及設備;(三)引進高科技的專利,邀請一流的美國專才來台擔任顧問。
關於武器的可怕浪費,沒有比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擔任總統時所講的這段話更震撼:「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二、美中關係
拜登入主白宮後,綜合國內外的各種悲觀及樂觀、短期及長期的評論,可以概括美中二個大國之間情勢的走向:
- 鬥而不破,爭而不裂。
- 魔鬼出現在公報上,機會隱藏在細節中。
- 公開的敵意會持續,但有所節制;脆弱的善意,時隱時現。
- 美中雙方領導人通話兩小時後,美中關係不易再惡化。
美國本身要調適:
- 已走上「不是一個國家說了算」的地緣政治。
- 世界警察的角色不可能只有一方擔任。
- 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已無法獨佔。
- 世界的美式民主及法治,在新冠病毒危機中已備受質疑。
三、「軟實力」與「和平地圖」
半世紀以來國際媒體出現過幾個名詞。“MAD”是“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縮寫,指核武的「相互毀滅」。擁有核子武器的美蘇中,不論誰先出手,結果都是同歸於盡。
“MAP”是指“Mutually Assured Peace“,大國應以「和平共存」為目標。它又引伸出了另一個名詞:「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1980年代,列根與戈爾巴喬夫武器競賽時,有識之士呼籲:冷戰減緩,就會產生「和平紅利」,武器的龐大費用,變成和平用途。我盼望:兩岸地圖上遲早也會找到和平。
這使我想起莫斯科與舊金山二個難忘的場景。
1980年4月,首次與美國教授去莫斯科訪問。一位莫斯科大學的教授憤怒地告訴來訪者:「蘇聯的核彈能消滅敵人幾十次,但政府就不讓人民好好地活一次!」
看到莫斯科商店裏少得可憐的商品,排隊的長龍擠到外面冰雪融化的骯髒馬路上,「麵包與槍砲」的排擠效果可怕地出現在眼前!
15年後的1995年,舊金山「戈爾巴喬夫論壇」上,前蘇俄總統以大會主席演講:「政治領袖的最大責任是追求和平,不是贏得戰爭。」全場掌聲雷動。
台灣的經驗是:2008年馬總統執政後,立刻推動兩岸直航,去大陸不需在香港轉機,就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和平紅利」:省時、省事、省力。最大的紅利之一,就是因為兩岸關係的交流與拓展;人民不需要在戰爭恐懼中投資、工作及生活。
另一個名詞是哈佛教授奈爾(Joseph Samuel Nye)在1990年代提出「硬實力」與「軟實力」。前者是指以軍事強勢來壓制對方;後者是指以其制度、文化、政策的優越性與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
2010年11月奈爾教授來台。在與馬總統會晤及公開演講中都指出:台灣要多宣揚民主,少強調主權;民主展示軟實力,主權要靠硬實力。台灣可以用各種軟實力,增加兩岸交流的吸引力。
四、蔡總統順勢創造「兩岸一家親」
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William J. Perry)2017年訪台。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指出,台灣要認清:「美國與中國關係良好,台灣本身才會穩定。」對台友善的美國政經領袖多次說過類似的話,但是台灣政壇上還是有人天真地希望:如果中美關係緊張,台灣就能漁翁得利;並且乘機多買武器,多收佣金。
這位年逾90、數學家出身的史丹佛大學教授,新著《核爆邊緣》,充滿了冷靜中的睿智。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指出核武擴散的可怕,人類要盡一切努力以「軟實力」來替代「硬實力」。
小國「不弱」,要靠軟實力;人口都不超過1000萬的北歐三國,就是靠各種軟實力立足於世。諾貝爾獎的發源地在瑞典,每年頒發和平獎,不是勝利獎。
芬蘭是只有550萬人口的小國,與強大俄國為鄰,從來不可能靠武器(硬實力)來對抗。
另一個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領導人堅持開放,面對競爭,化敵為友,全心發展經貿、金融、法治為主的軟實力,變成全球個人所得與競爭力最高之一。
小國如台灣,領導者的重要責任就是:要與周邊大國和平相處,選擇對自己國家最有利的道路。美國換了理性的總統,蔡總統趕快創造「兩岸一家親,兩岸一起興」的「和平紅利」。果真如此,蔡習二位就有可能共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耀。
原刊於《遠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