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威脅恢復制裁緬甸 中國呼籲各方妥善處理分歧

緬甸軍方2月1日發動政變,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姬等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高層後,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譴責緬甸軍方,警告會採取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表示,中方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

緬甸軍方2月1日發動政變,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姬、總統溫敏等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高層。發動政變的緬甸軍方又宣布,大規模改組政府,包括外交部、國防部等11個中央政府部門的部長被撤換,多個部門的副部長被解除職務。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的理由是指去年大選「舞弊」,除了扣押執政黨高層外,更實施一年緊急狀態,國家權力移交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軍方承諾在緊急狀態期間,將改革選舉委員會,重新核查去年11月大選過程,並在緊急狀態結束後舉行大選。

美國總統拜登回應事件,譴責緬甸軍方的行動是「直接攻擊該國的民主和法治」,聲稱要「重新審制裁的相關法律和機構,並採取行動」。中國外交部則呼籲各方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緬甸軍方與昂山素姬的恩怨情仇

在執政黨高層被扣押,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情況下,緬甸局勢撲朔迷離。昂山素姬在被扣押前寫好的信中,指軍方令國家重回獨裁統治,呼籲支持者不要接受,要作出抗議。有論者認為,緬甸軍方是「無法忍受昂山素姬及執政黨獲得更多民意支持」,於是採取行動。然而,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專攻比較政治學及國際關係的博士候選人賽義夫(Darin Self)接受美國沃克斯傳媒(Vox Media)訪問時則認為,緬甸軍方正為該國民主可能的樣子設限。

報道指出,要了解緬甸這次政變,必須先明白兩條交織在一起的歷史脈絡:一是緬甸自1948年以來,數十年來在民主與軍方統治之間的掙扎,但軍方始終掌握了最大的權力;二是1980年代末期昂山素姬及「全國民主聯盟」的崛起。

1980年代,昂山素姬領導的民主運動開始獲得支持,軍政府因此在1989年把她軟禁在家中。1991年,昂山素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美國也制裁了緬甸許多年。

為了結束經濟與政治上孤立狀態,軍政府最終接受較民主的制度。緬甸2008年通過了憲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保障軍方在議會中至少享有25%的席次。而這十分重要,因為任何新憲法條款都必須獲得超過75%議員通過才能成立。 這樣,軍方就能否決任何改變規則的嘗試,而這不僅能讓緬甸政府展現民主,也永遠不會危及緬甸軍方掌權。軍政府因此在2010年以昂山素姬絕不能出任總統為條件,結束了對她的軟禁。賽義夫說:「我不認為當時軍方了解,全國民主聯盟會有多受歡迎。」

分析:軍方爭取有利位置重新談判

2015年,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25年來首次公認的自由選舉中,贏得國會77%的議席,翌年,她獲得度身訂造的職位「國務資政」,透過聯盟的總統執政。然後,美國結束了對緬甸長達20年的制裁。

儘管昂山素姬沒有譴責軍方對羅興亞人的暴行,甚至因此影響到她在國際上的聲譽,但去年11月緬甸的選舉卻催生了今次政變。分析指,這場選舉被視為對昂山素姬和民選政府的公投,而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得83%議席,大勝軍方支持的反對黨,軍方感到危及他們的影響力,更指選舉不公平。

賽義夫認為,「軍方以政變的方式奪回權力,令他們能在有利的位置重啟談判」。然而,美國《國會山報》(The Hill)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威脅恢復對緬甸的制裁。

拜登當地時間周一(1日)在一份聲明中,譴責緬甸軍方的接管行動是「對該國過渡到民主和法治的直接攻擊」。他說,「過去10年,美國取消了對緬甸的制裁,逆轉這個進程,將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制裁的相關法律和機構,並採取適當行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一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緬甸的友好鄰邦,中方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同日,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發出緊急提醒,呼籲在緬甸的中國公民和中資機構密切關注形勢發展,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 ,並建議適當儲備生活必需品,盡量居家,尤其避免赴人群聚集場所。如遇緊急情況,及時報警並聯繫大使館求助。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