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年 總結經驗

一年內多次反覆的疫情,「外防輸入」的嚴格把關和「內防擴散」的社交距離措施令香港旅遊業進入冰封期,不少行業大受打擊,失業率持續上升。因此,目前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是遏止疫情,讓市民可重過正常生活。

去年 1 月 25 日,大年初一,我從瑞士出席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趕回香港後,便馬上投入了領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 轉眼已經一年。一年過去,新冠疫情仍肆虐全球,確診宗數已接近1億,死亡人數超過 200 萬,各地經濟嚴重受創,大家都寄望早日廣泛接種疫苗,走出困境。香港與內地、澳門和台灣相比,疫情的控制確是強差人意;但從國際層面看,亦能做到力保不失。截至 1 月 26 日零時零分,香港確診個案為 10223 宗,少於 130 多個其他國家或地區;以每 100 萬人計是 1360,是全球平均比率 12740 的約十分之一;以病毒檢測量計算,每 100 萬人是 901940 個,更是「名列前茅」。

無論如何,一年內多次反覆的疫情,「外防輸入」的嚴格把關和「內防擴散」的社交距離措施令香港旅遊業進入冰封期,不少行業大受打擊,失業率持續上升。因此,目前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是遏止疫情,讓市民可重過正常生活,經濟可重回升軌。

疫情發展

在 11 月下旬開始的新一波疫情,本來隨着各項抗疫措施出台已令確診個案數字由 12 月中的高峰緩慢下降,每日個案的七天平均數字在 1 月上旬已回落至 40 宗以下,但及後出現的感染群組令疫情在人口密集的舊區擴散,確診個案數字出現反彈,1 月 18 日更是經過一個月後單日個案再次超過 100 宗。至近日,單日個案數字仍在高雙位數徘徊。

以地區分析,確診個案在油尖旺區最多,單這一區已佔全港個案超過三分之一。除了因為出現個案群組,該區人口密集、舊樓以至「劏房」較多,相信亦是導致病毒在該區傳播的原因。此外,我們加大強制檢測力度,找出更多個案(特別是沒有病徵的感染人士,亦令個案數字進一步上升。

抗疫工作

疫情反彈,不容有失,政府在這一波疫情採取的措施都是抗疫以來最嚴厲的,並同時加強檢測力度,包括使用法定權力強制市民接受檢測:全港的任何一幢樓宇,只要出現兩個並不相關的確診個案,整幢樓宇的居民或曾在過去 14 天逗留超過兩小時的人士都須接受強制檢測;在較高風險的「指定區域」,把區內樓宇須進行強制檢測的門檻由兩個個案減至一個;並在更高風險的「受限區域」進行封閉式強制檢測。加上其他類別的強制檢測和「須檢必檢」、「應檢盡檢」和「願檢盡檢」,自 11 月 15 日以來,由政府安排的檢測量已高達 310 萬個,是之前十個月總檢測量的百分之八十五。

全力籌備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是全球走出「疫」境的最大希望。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個月密鑼緊鼓進行籌備疫苗接種的工作,務求當疫苗審批工作完成及運抵本港後,便可盡快安排市民按優先次序接種。衞生署與三家早前已簽署預先採購協議的疫苗供應商緊密聯繫,跟進數據的提供和爭取疫苗早日抵港;同時正按專家建議的策略,繼續接洽第四家疫苗供應商,希望採購第四款、採用另一技術平台的疫苗。此外,中央早前表示會支持香港確保新冠疫苗供應,如有需要,也會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我已就此向中央提出要求。

總結經驗

新冠病毒前所未有,大家對病毒所知不多,加上抗疫初期香港檢疫設施不足、物資匱乏,而且社會動盪未完全息止,街頭暴力、政治抹黑、虛假消息等令抗疫舉步維艱。然而,在抗疫人員全力以赴、市民同心配合下,香港成功克服了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曾經在不少日子實現「零」本地個案;我們也未曾採用對市民極為嚴苛的「封城」或「宵禁」手段,社會保持一定運作,公營醫療系統沒有因不勝負荷而出現崩潰。綜觀全球的情況,這些抗疫成果絕非必然或偶然。

回顧香港過去一年的抗疫策略,有以下八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依法辦事

儘管公共衞生危機是關乎市民生命安全,是分秒必爭,但作為法治社會,特區政府採取的每一項措施都須有堅實的法律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特區政府援引《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香港法例第 599 章)先後制訂了十條特定規例,分別管制處所運作、入境、提供個人資料、佩戴口罩、群組聚集、病毒檢測、疫苗使用等,亦曾按需要對規例作出修訂。我們毫不猶豫地運用法定的權力落實抗疫措施,亦持續針對違規個案進行執法。

(二)專家領導

除了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同事,我在領導抗疫首天已委任四位專家──梁卓偉教授、袁國勇教授、許樹昌教授和福田敬二教授──組成專家顧問團,為特區政府提供意見。我們恆常留意世界衞生組織向各地提出的建議,亦和國家衞健委以至省市就聯防聯控保持溝通和合作,兩地專家亦曾舉行交流會。因應新冠疫苗面世,我們就採購疫苗徵詢了衞生署轄下的科學委員會,近月亦委任了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和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分別就個別疫苗的成效及安全性提供意見,以及就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持續監察。在籌備疫苗接種計劃時,我們又邀請了兩位前衞生防護中心主管加入。有人曾批評我太聽從專家意見,但公共衞生是一門講理論、講實踐的學問,而抗疫須以科學為本。

(三)設施配備

香港一向的衞生防疫物資都是依靠進口,本地生產近乎零。但當全球包括香港最大貨品來源地──內地──都出現物資短缺,本地供應面對極大困難。有見及此,我們在抗疫初期,便把能力和設備提升視為重要一環,包括資助本地研發及生產口罩、面罩和其他個人防護物品、加建臨時檢疫中心、改裝亞洲國際博覽館為社區治療設施和安置安老院舍長者的特設檢疫設施等。其中,中央政府支援我們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增設了 950 個社區治療床位,以及在附近建成全新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啟用後將提供可容納約 820 張病床的負氣壓病房,令香港醫療系統有充足的能力應對疫情。

(四)科技應用

本屆特區政府重點發展創新及科技,建立了研發團隊和人際網絡,在緊急時做到了一呼百應效果。在今次抗疫中大派用場的包括監察檢疫人士的電子手帶及「居安抗疫」應用程式、協助追蹤確診者的緊密接觸人士的「安心出行」二維碼和應用程式、讓市民掌握個案最新資訊的「本地情況互動地圖」、可重用幾十次向市民免費派發的「銅芯抗疫口罩+ ™」、可作快速測試的試劑、讓我們偵測確診者的大廈污水檢測技術等。為了協助商戶在疫情下可繼續營商,政府亦動 用 19 億元推出「遙距營商計劃」,資助商戶採用網絡安全、電子支付、網上會議等方案,及資助小販商戶轉用電子支付系統。在興建上述提及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時,工程採用了「組裝合成」建造法,大幅縮短工程時間。

(五)資訊透明

我由抗疫工作一開始時就要求抗疫工作要以最大的透明度進行,要迅速、有效地向公眾傳達最新及準確的疫情信息。由抗疫開始至今,每天由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和醫管局主 持的 4:30 記者會以及我和各司局長舉行的記者會高達 550 場,新聞處共發出不少於 3 000 份新聞稿,並在不同社交媒體專頁發表約 5 500 則帖文。我亦每月就政府抗疫工作發表中英文本報告,計及這一份已發表了 12 份有關報告。

(六)精準檢測

正如世界衞生組織多番強調,在未有有效疫苗研發和廣泛應用前,病毒檢測是抗疫的關鍵。事實上,特區政府檢測能力是抗疫的嚴重樽頸,初期只有在衞生署和醫管局合共每天數千個的能力,和私營化驗所的有限服務。在中央支持引入內地的大型化驗所和各方努力下,目前的檢測量可達每天約十萬次檢測(未混樣),但要用好化驗所的檢測能力,採樣、運送物流、及時發放檢測結果等仍涉及大量的工作。特區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於去年 9 月進行了為期 14 天的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共檢測了 170 多萬名市民,而現時我們正三管齊下強化檢測,包括:

(1)「須檢必檢」:經法例規定特定人士須在指定時間前完成檢測,已涵蓋超過 500 個有確診者到訪/居住或污水檢 測呈陽性的處所/大廈、求醫時有病徵人士、安老院舍、殘病人士院舍及療養院工作人員以及的士司機。為此,政府已在各區成立 19 間社區檢測中心。針對近日疫情,我們大幅增加向大廈發出強制檢測公告,並分別在佐敦及油麻地兩個「受限區域」進行封閉式強制檢測;

(2)「應檢盡檢」:政府有關部門過去多月持續為高接觸群組例如公共交通司機、街市攤檔從業員等,和重要基建服務人員例如屠房工人、貨櫃碼頭指定前線員工提供免費服務,已檢測超過 130 萬個樣本,此項檢測工作會加強 進行;及

(3)「願檢盡檢」:一如早前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部分市民為求安心,即使無任何病徵,亦不屬目標群組,也希望可接受檢測。特區政府現已在 47 間普通科門診,121 間郵局和 20 個港鐵主要車站派發檢測樣本收集包,盡量滿足市民訴求。

(七)果斷調整社交距離措施

減少人流和社交接觸是防止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部分國家地區現正採取全面「封城」及「禁足」的嚴厲措施。考慮到香港的社會情況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正常運作,特區政府到目前為止未採用這些嚴厲措施,而是按疫情調整,讓商業活動、社交行為和上班上學可適度進行。自去年 11 月 下旬出現新一波疫情,政府已把所有社交距離措施收緊至最嚴格水平。

(八)外防輸入滴水不漏

為做到外防輸入滴水不漏,特區政府已先後收緊相關措施,落實了中國以外地方入境人士全封閉式管理,規定抵港旅客檢測呈陰性後須由專車接載到指定酒店進行檢疫。我們近日亦決定進一步收緊機組人員等的檢測及檢疫安排,減低病毒由外地傳入本地社區的風險。

抗疫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既不抹殺之前的努力,但同時虛心接受批評,不斷總結經驗,尋求改進空間。我們在抗疫戰中不乏決心和努力,但不得不考慮香港的情況及措施的可行性。我們完全明白被關閉或壓縮營業的商業處所面對的困境、學生缺乏面授課程對他們心智的影響、子女不能探望居住在院舍的父母的不安和市民忍受避免家庭朋友間聚會的失落,但我們面對的是世紀疫症,要走出「疫」境,還須大家忍耐和努力。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堅定的信心,繼續一起做好抗疫工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

2021 年 1 月 27 日

林鄭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