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沈君山:他一直是棵傲然屹立的大樹

──向跨世紀的一位知識分子致敬

沈君山教授20餘年來最費心費神思考,而衷心盼望能有突破的,就是兩岸關係。高希均讚譽沈教授:在峻嶺、懸崖峭壁的兩岸關係上,君山一直是棵屹立的大樹。

編按: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在2007年第三度嚴重中風後失去意識,從此臥病在床,2018年9月12日上午因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享壽87歲。以下是高希均教授於2007年11月在遠見撰寫的專欄:〈虛擬性思考:台灣北部與南部出現寬與緊的兩岸政策──寫在沈君山教授尚未醒來時刻〉,以此懷念沈教授。

花了最大的心力

為大家所讚賞的才子沈君山教授不幸於7月初三度中風,一直尚未恢復清醒。20餘年來他最費心費神思考,而衷心盼望能有突破的,就是兩岸關係。因此在1990—92中,三度進出中南海,與中共領導人江澤民長談。沈教授《浮生後記:一而不統》一書中,有近百頁的重要紀錄 。

回想起1990年10月在李總統、郝院長任內,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聘請研究委員十餘位,包括沈君山、于宗先、丘宏達、金耀基、高英茂、馬英九、高希均等。行政院於次年3月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即是那一時空下的重大政策宣示。

也就從那時起,自己總花些時間思考兩岸資源的整合,大中華經濟圈的鼓吹與雙贏的提倡。可惜的是,智慧出眾如沈教授都感慨地說過:我在橋棋上,花力氣少,回報大;在教育學術上,投入和收穫相稱;唯獨兩岸,花了最大心力,成果最有限。

北部與南部的虛擬實驗

沈教授一直是《遠見》創刊21年來的首席顧問。遠在1987年9月的《遠見》,他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主張:一國兩治:兩岸共享主權,分擁治權。這個突破性的建議與一國兩制不同,在兩制中(如香港)主權和政權皆屬「中央」,「地區」擁有的治權,也是中央給予的(沈著頁258-267)。可惜這一建議,在兩岸關係僵持中,也無法形成共識。

在這篇短文中,試把台灣的中華民國分成兩區,以彰化為分界,彰化以北者稱北部(包括花蓮),彰化以南者稱南部(包括台東),做一次虛擬的兩岸政策實驗:以當前陸委會的各種限制為分水嶺,北部朝開放的路走,以結合大陸市場為主軸;南部朝緊縮的政策走,以「去中國化」為主軸。

北部的主事者包括馬英九、蕭萬長、江丙坤等;南部的主事者包括謝長廷、蘇貞昌、游錫堃、杜正勝等。

我相信在一、二年內,這二個地區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就會清楚地顯示:北部社會又恢復了四小龍年代旺盛的生命力;南部的景氣,則在意識型態的枷鎖下,持續低迷!

你是從商的,會在哪一個地區經商?你是股民,會買哪一個地區上市的股票?你是人才,會在哪一個地區工作?你是選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此文既然是虛擬性的討論,或許再可發揮想像力:2008年總統大選停辦一屆;北部由國民黨的馬蕭執政,南部由民進黨的謝蘇執政。四年之後(2012)再讓全體選民做一次選擇。

清華的樹──沈君山

樹在清華非常尊貴的。最近,有幾位常跑校園的記者談論,清華最幸福的是誰?校長?教授?學生?結論都不是,是樹!校園的樹絕不能亂砍。校園裡到處可見特立獨矗的樹,誰都不可亂動樹,樹也絕不向誰低頭。人來人去,樓起樓拆,樹自巍然不動。

清華的樹,很大一部分是梅貽琦老校長時栽的。73年剛到校不久,徐賢修校長興建大禮堂,要把一株老榕樹砍掉,教授反對,最激進的說要把自己用鐵鍊和樹鎖在一塊,誓死護樹。我不會那麼激烈,但胡謅了一首護樹歌,取名「保衛大樹台」,以和當時最熱鬧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互相呼應。歌詞大概是:

大學之大兮,不在大樓在大師。

大師不易得兮,且植大樹。

大樹不易植兮,且護大樹!

最後的結詞是:

清華之大兮,在我大樹

大樹之大兮,與爾同存。

摘自他的《浮生後記》(天下文化2004)頁63-64。

此書於今年7月被天下文化2000餘種書中選為「最有影響力的30本書」之一

希均附言: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的兩岸關係上,君山一直是棵屹立的大樹。風雨中偶有孤寂,卻永遠傲然獨立。2007年盛夏,君山這棵大樹,在他最心愛的清華校園的寓所中傾倒;兩岸關係是否陷入新危機的預兆?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