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愛的教育含義很簡單,就是在教育過程中有雙向及多向的愛的傳導。但複雜的後續問題來:「爸媽,你這是真愛我嗎?」「老師,你這是真愛我嗎?」而讓家長、老師們聽到最難堪痛心的回應是:「我感受不到愛」、「我只感到絕望悲哀」、「我不幸福」、「我不快樂」。
原來對於接受者而言,愛的教育有真假之分,而後果更有天淵之別!
真假愛的教育
筆者有幾次在中文大學作客席講師時,面對一群即將畢業的教育學系學生,我問:「你們在讀書時感受到愛嗎?」他們的回應頗震撼,大部分學生齊聲答「沒有」。我回過神來,便再問:「那你們畢業後要怎樣傳導愛的教育呢?」隨即就是一陣的沉默和沉思。
本港教育當局近年來所推行的教育改革,看似是朝着愛的教育的方向邁進,並適時改善,例如大力推展德育及公民教育、價值觀教育、國民教育甚至愛國教育等,其政策綱領都是以愛人、愛社區和愛國家作為核心發展策略,並經常因時制宜,推出關愛校園計劃、正向教育、生涯規劃、校園好精神等以愛為基礎的支援計劃。凡此種種都是以課程為載體,當中更有很多學與教的推行策略、課堂設計、評估準則等等的專家建議。但可惜當中各持份者的無力感卻日益明顯,幸福感每況愈下,快樂指數更是按年遞減,這是真的愛的教育嗎?
反思自身愛的不足
筆者從事教育多年,發現校園內原本應該是愛的交流的情景,卻變成了這樣的事件簿:
- 家長會中班主任舆家長面談時,話題由此至終離不開學生的成績及違規行為,又或是孩子還可如何取得更好成績。
- 訓導主任於校門前面對一群遲到的學生訓斥說:「你們第幾次遲到了?遲到3次是要記小過的!」
- 班主任小息前趕到課室門前說:「大家不准小息,昨天上課太嘈吵,今天小息要留在課室自習!」
- 剛遇見校長便聽到他說:「主任,那份報告還欠你一個未交齊!」
其後,我在教育路上待久了,就有了一些省悟。在面見家長時,第一件事又是最重要的事,就是彼此分享孩子最近有什麼值得欣賞的地方;任教較頑皮的班級時,便邀請同學們一起表達一下遵守班規的難處;對於遲到的學生總會添加問候一句「有吃早餐嗎?」;而上司下屬和同事間的相處都是先問候才問責。
其實愛是人和人之間心的交流、情的導引、生命的泉源。愛的教育是靠人來推動的,若各持份者能感受愛的加持,就有能力把餘溫餘熱分享給心靈日漸脆弱的孩子。愛的教育是一種自然的、可持續的教育方法,不需要太多教師培訓和家長指引,甚或校本課程設計,大家只需要在僅餘的時間空間慷慨地流露多一些愛的關懷、愛的讚賞、愛的鼓勵,我敢說效果要比推動一個甚至10個的支援計劃要明顯得多。大前提是要給予彼此空間去反思自身愛的不足,從而找對方法添油加力,向愛的教育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