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是不用功,還是沒依照大腦記憶本質去讀書?

──《最強大腦學習法:不專心,學更好》書評

俗語說「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沒有依照大腦記憶的本質去讀書,即使三更燈火五更雞,考試的成績也不理想。

「人類如何學習」一直是認知神經科學探討的主題,因為學習是所有行為之本,連最低等的動物都會趨吉避凶。例如實驗者在A處電擊果蠅,下次即使A處有食物,果蠅也會避開它;若把電擊和它最喜歡的味道配對,下次牠一聞到這個味道就會逃避,喜歡的立刻變為厭惡。

記憶是學習的基本,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就是用昨天的經驗來預測今天的行為,幫助明天的存活。所以談學習一定會談到記憶,記憶的能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的基本能力,難怪坊間有關學習的書都在講記憶,本書也不例外,只是它是以「證據為本」(evidence-based)的論述,比別人有說服力。

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很多孩子恐懼學習、害怕考試,這不是他們智力不足,而是他們學習的方法不對。俗語說「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沒有依照大腦記憶的本質去讀書,即使三更燈火五更雞,考試的成績也不理想。《最強大腦學習法:不專心,學更好》作者很感慨地說,從工業革命開始設立學校至今已經200年多了,但是學校教學的方式一直沒有改變,老師還是用同樣的方式把書本上的知識塞進孩子的大腦裏,沒有人去探討一下這種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大腦的運作、孩子是否能有效的吸收。所以作者從記憶的本質來討論教學的方法,這是本書最大的特點,相信以後的孩子可以不恐懼學習了。

過去我們鼓勵孩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其實這句話有商榷的餘地,因為不問收穫,我們就不知道耕耘是否有效,就不會改變耕耘的方式。杜威曾說過「用昨天的方法,來教今天的孩子,會耽誤他明天的前途」,但是要人們改變是很難的,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連腦造影的科學研究都指出睡眠不足會使孩子出現過動、注意力缺失的行為,影響學習的效果,台灣的家長還是不能接受晚一點上學的提案,理由是家長上班時間若跟學校上課時間不能配合,孩子會無人接送。其實教育的宗旨是學習,是孩子去上學的主要目的,主旨應該優先,方法可以商量,而不是為了方便犧牲學習。

目前這本書在不改變現行教育制度下,用改變閱讀和測試的方式來增進學習的效果,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大功德。

人的大腦喜歡新奇的東西,尤其會動、從來沒有見過,卻快速對你跑過來的東西,你的注意力立刻鎖住那個東西,全身馬上進入緊急應變狀態──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剛剛肚子餓或口渴的感覺被拋到九霄雲外。這是「戰或逃」正腎上腺素大量湧出的關係。實驗發現請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中,解數學題時,他大腦腦幹中的藍斑核會活化起來,大量分泌跟注意力和記憶有關的正腎上腺素,因此教學一定要保持學生的新奇感,才可以抓住他的注意力,使訊息穿過注意力這個瓶頸進入短期記憶中,如果登錄這一關沒有通過,訊息流失了,後面就不必談了。

大腦對重複出現的東西會失去新奇感

那麼,為什麼以前那種反覆的複誦不好呢?這是因為大腦對重複出現的東西會失去新奇感,沒有了新奇感,就沒有了注意力,正腎上腺素就不會出來,「去敏感化」(disensitization)後對刺激就不反應了,所以一直背同一個生字,幾次以後,這個字已經去敏感化了,有念等於沒念。但是背一下,隔一陣子再去背它時,大腦得重新提取這條神經迴路出來使用,每一次提取,每一次增加它提取的線索,線索愈多,愈不容易忘記。好似把一個寶物用一條繩子捆十遍或用十條繩綑一遍垂入古井。前者雖然綑了十遍,卻只有一條提取線索,繩子一斷,寶物便永沉古井無法提取了;但是如果用了十條不同的繩子去綑它,那麼即使一條斷了,還有九條可以提取出來。

讀書也是,讀一讀,把書合起來,想一下剛剛讀的是什麼,或是拿張紙頭出來,寫下剛剛讀的大綱,這種效果最好,這就是「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1975年我有一整年的時光都在做這個實驗,我的指導教授要我把各種參數全部操弄完,才讓我寫論文,所以我很早就知道間隔效應對學習的幫助。一旦了解了學習背後的神經機制,學習自然事半功倍,即使考試也不害怕了。

本書用實證的方式讓讀者看到如何利用大腦的特性、記憶的本質去輕鬆愉快的學習一個新東西。在資訊爆炸、時間有限的現代,掌握正確的學習法是生存競爭的第一要件,這本書值得老師、家長和學生細細地讀。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最強大腦學習法》(How We Learn

作者:凱瑞(Benedict Carey)

譯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