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記得事發前一天晚上,家裏還滿滿的過年氣氛,親戚們團圓在一起,聊天、嬉戲,非常歡樂。對於意外發生的當下,我腦子裏完全空白……」小玄是一位因為墜樓造成脊髓損傷的病友,至今仍對於意外發生當下一片模糊。
小玄在深夜發意外,因為住家附近醫院無法處理她的傷勢,所以在隔天早上11點多被轉送到花蓮慈濟醫院。經急診醫師一番詳細的檢查後,會診神經外科進一步治療,當天值班的我接到會診通知,隨即趕到醫院。
小玄的傷勢同時兩個問題,就是胸椎最後一節及腰椎第一節骨折,合併頭部外傷引發腦出血。轉到慈院後,急診醫師已為她加做腦部電腦斷層造影追蹤,以及血管攝影檢查,觀察她的腦部出血狀況,腦部確實有挫傷持續出血狀況。
當時小玄的整個頭皮因為腦傷出血超腫的,研判她墜落到地面時,應是頭部右側直接撞擊地面,才會這麼嚴重。做血管攝影檢查也是為了釐清她是否有腦中風問題,後來診斷單純是腦外傷。
另外,急診也加做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因為輕度昏迷的小玄,偶會短暫醒來,問診發現她的下肢是完全不能動的,而磁振造影檢查結果也發現有兩節脊椎骨折變形,這位置的神經也因為受到壓迫而變形。因為小玄才40歲,在徵得家屬意見後,我們以脊椎微創手術,在骨折處以骨釘融合,固定這兩節骨折的骨頭;而微創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不會傷到肌肉,讓她的傷口可以復原較快。
中西醫合療復健與病人毅力共寫奇蹟
她初醒來之後,很多記憶都是斷片的,特別是她為什麼會墜樓,她完全空白,一點印象沒有。而轉到普通病房初期,她常常是心口不一,嘴裏說出來的話和腦子裏想的不一樣,例如想要東,卻說成西,而情緒就像個小孩一樣。
在小玄家人支持下,她在手術後約一星期就開始接受中西醫合療計劃。先由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開始介入針灸並輔以中藥治療,同時會診神經外科潘彥宏醫師做高壓氧治療,復健科團隊開始評估規畫相關復健課程。包括內生性幹細胞療法、中醫針灸、中藥方、物理治療、高壓氧治療、職能治療,約在一個月後,她的下半身開始漸漸有知覺,意識也恢復得愈來愈清楚。
在我及同仁的眼中,小玄是一個非常勇敢的病人,她在復健治療初期,含淚忍受中醫針灸、物理治療帶給她的疼痛,積極配合「行走機器人」復健療程,這也讓她短短不到六個月,原本癱瘓的下半身沒知覺的雙腳也進步到可以站起來、行走一小段路。即使出院之後,她依然在每周接受三天的中醫針灸、西醫復健課程,而她在傷後一年竟可踩上單車踏板騎上一小段路。
結合人工智能復健機械的復健課程
為了幫助病人站起來、走出去,復健醫學部結合智慧醫療的概念,於2018年9月引進創新的行走復健機器人;從臨床的成果來看,大部分臥床的病人愈早離開床,愈早開始站立,愈早開始行走,可以減少骨密度流失、肌力流失與肌肉記憶流失的問題,行走復健機器人剛好可以有效的幫助病人。
2019年8月,復健醫學部引進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除了有協助遠端上肢關節復健的「希望之手」,還有全台灣第一台針對近端上肢關節進行復健的「智慧板」,結合機械輔助及人工智能,幫助病人更快更好的恢復。
最近,有一位在二年前因為車禍造成脊椎骨折脊髓損傷的年輕人,雖然當時有緊急手術治療,依然是下半身癱瘓,完全沒有知覺,20出頭的年紀,家人帶著他在四處找醫生,也曾在許多大醫院做治療,只是沒有明顯的進步,後來經親朋介紹,來到院長和我的門診。
我們很快地幫他制定整合治療計畫,除了內生性幹細胞療法、中西醫合療,在林院長建議下,他還接受脊髓電刺激治療,就是在他的胸椎、控制腳動作的神經的地方植入晶片,經由精密且精準的電流調控,促使原本無法收縮的肌肉因為接收到新的訊號開始有了一些變化。
之後,再進一步運用骨骼機器人來幫助他復健,骨骼的機器人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在復健過程,我們可以經由腦波的變化,能夠更精確的幫助病人腳部的調控。在一次測試中,病人給我們了大驚喜,藉由一點點協助,我們記錄他第一次站了起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走了10公尺。
從病人進步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病人咬緊牙關配合復健課程的努力,更印證了醫療絕對是要靠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