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角度看經典

後人讀〈師說〉,不妨將那個金句拓展為:「傳道、授業、解惑、開新」。韓愈生於今日的多元社會,或者不會反對吧

「為什麼要研習經典?」是個波瀾壯闊,歷久常新的課題。

每個族群每個時代,甚至每個人每個階段,對經典都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從領略受用的角度來看,經典在啟蒙教育、成長教育、公民教育和社會發展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情理比重和介入的程度。然後貫通氣脈,凝聚成整個社會的終極關懷。再以此為倫理座標,連接他方的價值系統,以最大公因數的思維,融合成不斷調節的普世價值。

研習經典的教育意義

經典是栽種文明的神聖花園,秋雨春風,寒來暑往,它就以芥子納須彌的氣象,帶給我們意味深長的無窮啟發。不過,它畢竟是歷代耕耘者的心跡,來到當下,每個人都情有獨鍾,〈醉翁亭記〉與眾同樂,〈月下獨酌〉孤芳自賞,〈遊園驚夢〉躑躅沉吟,〈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各有取捨,亦各有千秋,都是滄桑歷練之後的個人抉擇。他們之間可以互相褒貶,但就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言,百花齊放,互相映襯,甚至心領神會,演化出新秀奇葩,正是這個園圃的精彩之處。

回到研習經典的課題。啟蒙教育的重點在於薰陶感染,讓孩子真切地體會花團錦簇之美,在幸福美感中煥發「親親而仁人,仁人而愛物」的生命力(註1)

成長教育的重點輔以理性的認知和性情的啟發。梅、蘭、菊、竹各有栽種法度;眼底眾芳蕪穢,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滄桑世道、九流十家、千古風流人物,都是規劃人生的經緯南針。

公民教育的重點在於提升感知和思辨能力,為介入社群、成全使命和自我反省做好準備功夫──如何按照自己的身分角色和生活情境除殘去穢,栽種自己的青春,然後開花結籽,在有所遺憾的院落築成新的風景,迎接明媚的春光。

經典是起跑線,不是終點

韓愈在〈師說〉裏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註2)這當然是教育的神聖使命。因為他認為當時道、佛兩教流行,侵蝕人間倫理,所以標榜儒家道統,貶抑老子和釋迦。這是他自覺的時代使命──面對民生問題和管治危機,以批判精神作出文化反思,作為一家之言,確有精彩之處。

不過,若僅以一種識見畫地為牢,甚至假以威權,唯我獨尊,封殺各家學說,秦漢之間的故事已寫在牆上,不必贅述了。

況且「未分三教異同,先辨人禽兩路」(註3),各家所見,正好為了悟人間、面對生活開拓我們的視野。漢代獨尊儒術是管治策略的取捨,延伸至人間倫理,有所得亦有所失。尚幸儒家之外,後來各家學說仍可在民間略有發展,留下一點文化生機。

後人讀〈師說〉,不妨將那個金句拓展為:「傳道、授業、解惑、開新」。韓愈生於今日的多元社會,或者不會反對吧?

註:

1. 「親親而仁人,仁人而愛物」:見《孟子》《盡心‧上》
2. 韓愈〈師說〉
3. 「未分三教異同,先辨人禽兩路」:《明儒學案‧蕺山學案‧162》:「問:『三教同源否?』曰:『莫懸虛勘三教異同,且當下辨人禽兩路。』」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