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香港問題香港解決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張炳良認為,止暴制亂是必要的,始終不能長期亂下去。但問題是,政府是否等到止暴制亂後,社會平靜之時才願意對談,還是止暴制亂的同時有政治解決方案。他認為看回過去幾個月的經驗,是要同步處理的。

本社近日舉辦五周年論壇暨慶典,邀請多位政商界及學術界權威人士聚首一堂,探討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第一節討論環節邀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先生、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潘淑嫻校長,以及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博士,討論具有前瞻性。小組討論由資深媒體人陳景祥先生主持。以下為張炳良的發表內容摘要:

中美博弈是長期現象

我承接大會主題「中美博弈下的香港新出路」。首先我們要承認,中美博弈並非短暫的現象。我覺得是長期的現象,長達10至20年。而這場博弈並非一般的博弈,而是衝突。它並不是單純的貿易戰、金融戰、資訊戰,基本上是制度的衝突。因為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覺得中國的冒起威脅美國所認為應有的國際秩序。

在這個情況下,香港問題是根源的問題。究竟香港的定位,是回歸前西方世界的香港,還是五星旗下有特色的香港?這個問題盡量避而不談,但實在太複雜。

中國不斷變化,這是97回歸前沒有估計的。回歸22年後,中港兩地有不同的變化。

依我的觀察,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普遍來說,思想仍停留在回歸時,即是什麼都不變,忽視了兩地之間會不斷改變,即使在一國兩制下也如此。內地年輕一代對香港看法,與他們的祖輩和父輩的不同。香港年輕人批評上一代人違反《基本法》、《中英聯合聲明》的承諾,我跟他們說「你們的對手不是習近平,而是內地與你同一世代的人。他們對香港和國際的看法與你不同。」

一國裏有兩種存在主義

另一個香港問題是一國兩制執行的問題。究竟一國兩制是維持什麼的兩制?是固定死板的,還是隨着形勢變化,而內涵得以進步的?

剛才聶德權局長提過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這問題困擾香港很久。第一次身份認同危機出現於回歸後,中學應否用母語教學,擔心會否忽視英文。

我自己就不認同有些年輕學者所言,一個國家存在兩種民族主義。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一國裏有兩種存在主義,存在方式包括歷史、傳承、文化等有所差異。這差異構成你對自己本性、身份認同其中一個基礎。所以兩種存在主義,兩種身份定位是不同的。但我會覺得中央會注意這些差異,希望從這些基礎上了解。

所以香港在中國的一國裏如何定位?在國際上要弄清楚,我們是中國的香港,還是西方的香港?中國的香港不等於香港內地化,不等於香港失去本身特色。香港的西方化是客觀的事實,所以我覺得中央應該傾斜於回歸時的感覺,希望保留一種與西方高度聯繫的香港。對中國來說,才會加分的。如果香港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對國家來說是不會加分的。

香港人會想普通話會否說得流暢,但對中央來說,全國13億人口都說普通話,香港普通話有特殊性,較為本土一點,有何問題?我不覺得有問題。

中國今天要擁抱多元的世界,這是共同體大多元,為何國家不能處於相當多元的環境裏呢?你看今天上海、深圳都有各自的發展模式和經驗。所以我覺得從大環境來看,其實香港是積極的、正面的。

至於大灣區問題。我覺得,有些人看過官方的表述後,以為內地呼籲港人去大灣區發展。但大家忘了一點,香港就是大灣區的一部分。搞好香港等於搞好大灣區。所以我們同時要問,香港在大灣區裏擔任什麼角色?香港怎樣發揮領頭作用?

張炳良認為,中國的香港不等於香港內地化,不等於香港失去本身特色。
張炳良認為,中國的香港不等於香港內地化,不等於香港失去本身特色。

不要單靠止暴制亂解決政治問題

最後講近期問題,如何解決現在的局面?我一直以來,自6月中之後開始寫文章,之前盡量不評論現屆政府的事,我提出三點意見處理香港問題。

第一,香港問題香港處理。我們善用港人治港的精神。

第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是用警察解決政治問題。

第三,用「北風與太陽」的寓言比喻政府的處理手段,用北風吹路人,令他冷得用大衣裹着自己,用陽光照射路人,令他解開大衣,放鬆自己。我主張用陽光。

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處理有兩個問題。

第一,止暴制亂是必要的,始終不能長期亂下去。但問題是,政府是否等到止暴制亂後,社會平靜之時才願意對談,還是止暴制亂的同時有政治解決方案。我認為看回過去幾個月的經驗,是要同步處理的。

第二,年輕人的問題。年輕人的激進化非常嚴重。你看過去多月被拘捕的示威者,以及激進的思潮蔓延至中學。究竟年輕的一代在想什麼?像我年紀的人、政府官員不一定百分百掌握。

特首說過大多數的意見不一定要聽的,我覺得奇怪。無疑大多數的意見不一定是對的,但在政治上,政府可以不聽大多數的意見嗎?政府一定要解釋為何不接受。所以我覺得如果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時,一定要把握現在的時機,否則,問題不能解決。到最後所謂恢復秩序時,這個秩序未必有利進一步開拓香港未來。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是用警察解決政治問題。(亞新社)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不是用警察解決政治問題。(亞新社)

一國兩制香港唯一選擇

我覺得香港2047年後實行一國兩制多於一國一制。當然大前提是,之前一國兩制實行好,中央放心,香港人有信心,自然會繼續。早在80年代,當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時,表達過有類似的想法。

很多年輕人對未來很擔憂,認為一國兩制走了樣,是「一國1.5制」。但從中央角度去想,過去22年裏是否爭取一國,還是「0.5國」?所以我覺得根本問題是,兩地都有變化。但兩地怎樣理解自己的追求,希望達到什麼的境界,而一國兩制能夠配合得到。

中國一直走下去,愈來愈多元化。每個省市都有配合自己的路。深圳與內地其他城市都不一樣。多元化,幾個面相的中國,這是大局。所以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特區,有另一套特色對全國發展並不是衝突。

從香港來說,我跟年輕人分享說,香港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一國兩制,沒有其他選擇。香港不想一國一制,我想中央也不想。港獨不是真命題。希望爭取一個能夠讓發揮自己特色,欣賞本土情懷的香港。這不是根本的衝突。但文化上存在不同的事物,構成不同的衝突。所以轉化是必然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因為不知道答案,所以提出「攬炒」。怎樣令年輕人有希望,這是重要的,因為止暴制亂只是停止暴亂,怎樣建立希望?這個希望不靠停止暴亂而達到的。政府、社會人士、家長等關心下一代的人要問究竟希望在哪裏?

沒有希望的人不只是年輕一代,還有他們的父母。兩代人都沒有希望。所以我跟內地年輕人說,不要將香港問題簡單地看成外力干擾、顏色革命、暴力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其實是香港內部問題。

大會致送紀念品給張炳良教授。
大會致送紀念品給張炳良教授。

香港前瞻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聶德權:暴力抗爭無助消除一國兩制的分歧

潘淑嫻:大家不要對香港失望 給年輕人多點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