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柏偉:香港經濟問題在於政治

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收入通脹落後於開支通脹,以及人口老化,都將引致本港社會出現結構性赤字。
現在很多人對社會不滿,求變之聲日大,無論是不能置業的年輕人,還是希望老有所依的長者,都批評政府沒有搞好經濟。經濟學家廖柏偉認為:「香港經濟不是大問題,其實這些都是政治問題。」身兼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委員的廖柏偉認為香港經濟整體表現不錯:「增長不太快是有原因的,我們在長遠計劃經濟小組報告也提過。大致上本港經濟仍是足以令人羨慕的。」

政治問題影響經濟

廖柏偉認為,現在本港遇到的來自政治的困難很大,長期來說會對經濟有影響。「為何縱使提高最低工資,香港仍保持全民就業,甚至有部分公司出現人手不足?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是內地旅客增加。因為內地旅客涉及的是幾個工資水平較低的行業,它們都受最低工資影響。」香港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8年10月15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決定成立最低工資委員會,至2011年5月1日實施最低工資每小時28元。廖柏偉是當時的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當時我們已知的四大最低工資行業是零售、飲食、物業管理及保安清潔,以及安老及速遞等其他低薪行業,而旅客(包括自由行)影響最大的就是旅遊業涉及的零售業和飲食業,由此可見,四大行業中起碼有兩個是受內地旅客影響的,而這兩個行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他指出,一種經濟動力對就業率和 GDP 的貢獻未必相同:「早前宋恩榮教授發表的研究(註1)估算內地旅客對香港 GDP 和就業率的貢獻,結論是他們對就業率的貢獻較大,對 GDP 的貢獻較小,因為這些是低增值(value-added)的行業。全部內地旅客大概為全香港貢獻4%就業率,可以想像,如果內地旅客數量減半,就業率跌2%,失業率就會由現在3.1%升至5.1%,失業情況會明顯得多。」
廖柏偉感嘆社會排斥內地旅客:「如果從經濟的角度看,哪有一個地方會不想旅客來?這個例子說明我們面對的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假若處理不當,肯定會造成經濟問題。」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本港零售額下跌1.3%,另一經濟學者林本利早前亦指出,若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將令香港經濟損失超過400億元(註2)。「所以不能只顧反對內地旅客,應該想如何去舒緩擠塞的問題。」
廖柏偉指出,經濟學對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很清楚的,但一涉及政治便很多都執行不到:「例如樓價如此高,最基本的應對方法就是增加土地供應,辣招只是管理需求,但實際上你不能壓制需求,只是政府增加不了土地。」他對香港經濟仍感到樂觀,但對政治憂心,而政治是會影響經濟的:「若持續幾年不能增加土地;若再過幾年都建不了堆填區;若令內地旅客覺得來港是不舒適的、不受歡迎的,他們就會少點來,問題就會完全浮現出來。」

庫房未如想像般充裕

經濟學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是指經濟繁榮時,社會上層的財富終會下滲至基層,讓大眾得益。不過觀乎今日香港,縱然學者對經濟樂觀,但市民大眾對政府的不滿多來自民生經濟方面的訴求,更有指政府庫房浸水,對着基層卻為「守財奴」(註3),廖柏偉如何看待這個情況?「目前庫房確實是充裕的,但要澄清一點,有人說庫房有7000多億儲備,但實際可動用的只有3900多億,因為當中幾千億的所謂儲備已有指定用途,例如創新科技基金,已經獲批,只是未動用。在政府的會計制度,這些就是儲備,除非修改用途,否則是不能動用的。同樣,還有數額相當大的公務員退休金儲備,一樣不能動用。因此,完全自由可用的儲備大概是3900多億,不少亦不是十分多。回想當年九七金融風暴後,本港在幾年內流失了近2000億儲備,因此,長遠來說,這筆儲備並非很多。」

廖柏偉表示,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提到兩點,分別是第一,隨着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收入增長將放緩;第二,政府收入的通脹率是比政府開支的通脹率慢的(見下表):「報告顯示,假設稅制等經濟環境不變,未計將來稅收或開支的增加,政府收入的通脹率已經比支出的通脹率慢超過1%。想像一下你是茶餐廳老闆,每年餐牌上的價格升幅都落後於員工薪金加幅1%,如果生意沒有增加,長期來說是不是要倒閉?」他解釋,香港是外向型經濟,產品和服務是賣向世界各地的,因而是國際定價。在激烈競爭下,價格愈低,愈有利競爭:「茶餐廳附近若有大量同類食店,價格同樣會受限制,不能加價。但成本上升是本地因素造成,例如工資,這方面沒有來自國際的競爭,所以會造成收入和支出通脹的差額。」

政府開支隨人口上升日增

至於政府未來開支的實質增長,包括社會福利和相關服務水平的增加,亦未被計算在上表。「人口老化是結構性問題,即使政策不變,服務都會相應增加。例如老人生活津貼、長者2元乘車優惠等,都是會隨長者數目上升而增加的。而最重要的是醫療,縱使服務水平不變,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同樣會上升。」(見下表)

「85歲以上的長者住院比率,是65至69歲長者的兩倍以上,而65歲的長者比起年輕一代又是幾倍,因此當人口中有很多這個年齡層的長者時,社會對醫療的需求會相當高。再者,85歲以上的長者每次入院的日數亦比65至69歲的長者超逾四成,留得更長,若把兩個數據加起來,就看到增長之大。有數字顯示,由現在到2041年,80歲以上的長者數目增幅是235%,而65歲以上的增幅是約160%,雖然80歲以上長者數目的基數較小,但80歲長者的數目增長幅度確實比65歲的還要高很多。再看現在人口的預期壽命,男的約80歲,女的約85歲,展望2041年男的約85歲,女的將是90歲,屆時社會對醫療的需求一定愈來愈大。」由是觀之,即使未來服務素質不會進步,政府在醫療、福利上的開支亦會大幅上升。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放緩、政府收入通脹落後於開支通脹,以及人口老化,都將引致本港社會出現結構性赤字。「到我們出現收支不平衡的結構性赤字,就會開始消耗儲備,到2041年前就用光,需要借貸。我們更假設將來不會增加任何服務,即是說,在教育開支方面大學學位不變,12年免費教育不變,更不會有學前免費教育;醫療開支方面不會用新的醫療科技,不用標靶藥,只能用化療。縱使如此,結構性赤字仍會出現。」

註1:Sung, Y.W. (2014).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Independent Visitor Scheme for Hong Kong: How Large are They?
註2:〈零售商變陣求存4招自救〉,《信報財經新聞》,2014年8月11日。
註3:〈資源分現避免傾斜〉,《am730》,2014年8月8日。

個人檔案:廖柏偉

廖柏偉教授為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和史丹福大學碩士及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及經濟學榮休教授。曾任大學副校長、經濟學系系主任、經濟學講座教授及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創所所長,現兼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經濟學會副會長。研究專長為應用經濟學理論、不確定定理、勞動經濟學、行政人員薪酬、金融市場以及中國和香港經濟。

熱心服務社會,出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轄下香港金融研究中心董事,現為前任行政長官及政治委任官員離職後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及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委員。曾任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非執行董事及其轄下薪酬委員會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航空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以及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及政治委任制度官員薪津獨立委員會成員。1999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以表揚其「傑出的學術成就及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卓越表現」。2006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