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卦(天澤履)── 一片水天相接的大澤

履卦的《大象傳》辭給了很明確的說明:「辯上下」。這個「上」「下」,不單是天和澤位置的上下,而且是社會階層的上下。用傳統的話來說,便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序。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社會階級。

分說十:履卦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履卦由乾卦和兌卦組成,上「乾」下「兌」。「乾」為天,「兌」為澤,因此說「天澤,履」。

這卦名的「履」,不是實物「鞋履」的意思,而是「踐履」、「履行」的意思。「踐履」、「履行」,都是指行為。《雜卦》說「履者禮也」,禮是行為的準則,是規矩,是守則。訂下這些規矩守則的目的是什麼? 《禮記・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這個卦名的「履」字,直接把它看成「禮」字,便很易看明這則《大象傳》辭了。

履卦的卦象是天和澤,圖象非常明顯,就是上天一片天,下面一片水。但這水不是「坎」,而是「兌」,「兌」是澤,可以聯想成一個大湖。一般的湖,很多是可望見邊際的,但聯想這卦中的湖時,要聯想到漫無邊際的湖,好像《岳陽樓記》中所描繪的洞庭湖,「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為什麼呢?就是要聯繫到《大象傳》辭中的「辯(辨)」字。

為什麼「上天下澤」,可以會出「辯上下」的意思來。有人會說,凡上卦是「天」,什麼都在天之下,都可以會出「上下」的意思來,為什麼必是「澤」呢?「上天下地」的是「否卦」,天地之別,一望而知,不必辨;「上天下水」,是「訟卦」,這水是河流,取的意思是「天與水違行」;只是天與澤,前面提過,這「澤」必須是大湖。面向這大湖遠望,只見水天一色,不知何者為天,何者為水,因此便有「辨」的需要。「天澤相際,目力之所極,則視之一也,而上下實異體,不可不辯。」(朱震《漢上易傳》)辨得出天,天自是上,辨得出水,澤自是下。

闡述社會階層的地位

《樂記》說:「禮辨異」。「異」是什麼?《大象傳》辭給了很明確的說明:「辯上下」。這個「上」「下」,不單是天和澤位置的上下,而且是社會階層的上下。用傳統的話來說,便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序,用古代的話來說,便是「綱常」,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社會階級。社會上明確了「上」「下」的分際,就是為了要「定民志」了。「定民志」便是所有人,無論是公卿大夫,還是士庶群眾,各自知道自已在社會上的位置,「君子素其位,不願乎其外。」公卿大夫固然不能覬覦上位,士庶人等也要各安其業,不作非分之想,那麼社會便必然安定。「古人位必稱德,終身居之,得其分而志安焉。……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已無所慕也。農工商賈各勤其業,所享亦有定限,無所貪也,此上下之志定而天下之治定也。……分不明則志不定,治所以難也。」(陳夢雷《周易淺述》)這段話中所謂「分(份)」,便是社會上的位置,所謂「志定」,便是「安於本分」,使人人安於本分,便要辨明和強調上下有定的社會等級,這是治天下的一個重要手法,亦是古代強調禮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楊萬里說:「禮作而後上下分,上下分而後民心息,民心息而後天下定。」(《誠齋易傳》)。

《大象傳》用詞辭也是有講究的。就描述天與澤構成的這幅圖象,它不說「天下有澤」,也不說「澤在天下」,而說「上天下澤」,就是顯示這種上下之分。「而必曰上天下澤者,所以嚴君臣上下之大分也。」(俞琰《周易集說》)這就有點像《春秋》筆法了。

要知,《大象傳》是寫給統治階層看的。統治階層當然希望社會安定,所以追求「定民志」,若是放在今天,我們追求社會階層流動,這句《大象傳》辭,可能可改成「辨上下,動民志」了──明白社會階層上下的分別,鼓動向上流動的志向,當然,這便不是《大象傳》辭的原意了。

布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