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時亨:優先對外通關 保住香港窗口角色 特首派精英出訪做宣傳大使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接受本社專訪,認為香港已變成一個孤立的地方,亟待政府推出新措施,通關、挽留本地及吸引海外人才,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承接上文:〈專訪馬時亨:公務員執行力弱,李家超如何落實問責制 重建政府公信力?〉

香港新冠疫情的確診數字仍然高企,但通關及經濟復甦議題也迫在眉睫。上周香港大學醫學院4名教授已建議港府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實行「混合免疫」方法,並優先與海外通關,以家居檢疫、配戴電子手環的方法取代隔離檢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許樹昌教授則建議優先容許特定群組,以閉環形式和內地通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認為,香港的經濟價值在於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是內地對接外國的窗口。如果可以同時與內地及外國通關固然最好,但若只能二擇其一,必然是對外國通關,以保住香港的地位。他補充道,金融業仍然佔香港GDP 20%以上,在這方面香港不能輸,必須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積極、重要的角色。

香港被世界孤立  通關是當務之急

隨着Omicron變異病毒株出現,世界各地染疫者的重症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雖然這不代表未來不會再有更多、更嚴重的變異毒株出現,但今年初各國政府均開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針對已注射疫苗的民眾有條件地開放關口。相反,香港仍在閉關,對外來民眾有諸多的檢疫要求。本年度英國雜誌Time Out的「全球最佳城市」53個排名中,香港更排尾二,僅優於卡塔爾多哈,反映香港的國際形象及人才吸引力正面臨危機;加上移民潮持續,有什麼方法保全香港的命脈?

馬時亨首先澄清了中央政府有意取消一國兩制的流言。他認為,習近平在7月1日的講話,印證了中央不希望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香港仍然是內地對外的窗口。至於閉關對香港的影響,他坦言初期影響不大,因為以往早兩年都在閉關狀態,但今年初開始,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均有限度通關,歐美國家則近乎全面通關,商貿活動恢復。「當所有人都通關,只有你閉關便糟糕了!現在,香港已變成一個孤立的地方,亟待政府推出新措施,通關、挽留本地及吸引海外人才。」

「最好兩面通關,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他認為,當不能兩面同時通關時,情願選擇優先對外通關,因為要保住香港這個窗口,而旅遊氣泡是很好的方法,既能通關,又能留一手防控疫情。

馬時亨又表示,聽過很多朋友投訴在外地來/回港時,需要在機場逗留超過4小時,才能動身前往酒店。「只是這個經驗,足以令人懷疑香港有問題、落後。」所以,他表示,即使防疫政策方方面面都有待改善,但政府必須在這方面做些事情,尤其讓人看得到的事必須做好。

馬時亨曾聽很多朋友投訴在外地來/回港時,需要在機場逗留超過4小時,認為情況絕不理想。(亞新社)
馬時亨曾聽很多朋友投訴在外地來/回港時,需要在機場逗留超過4小時,認為情況絕不理想。(亞新社)

善用旅行氣泡  恢復中港交流

提到如何與內地通關,他認為可以安排旅行或商業氣泡,供商業人士經過嚴格的檢測後往返內地。他表示,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因為一些人沒有做好防疫而封關。

「40多年來,香港人在內地設廠者甚多,以往一天的過關人數是幾十萬。今天呢?」他又質疑,以現今科技之先進,加上有邊境設置投票站的先例,為什麼政府沒有想過在邊境設置地方讓兩地商人互動?他以親身經歷為例,表示自己的內地銀行戶口附屬的提款卡早已到期,卻無法在香港的分行辦理續領手續,需要親身到內地申領新卡及提款,十分不便。「因疫情而受挫的營商環境可以慢慢改善,但新政府可以首先在恢復兩地商貿往來下些工夫。」

他質疑,問責官員未必對這些事情全盤通曉,因為未有親身經歷,但提醒官員必須要聆聽他人的聲音,例如將通關時間由4小時縮減至半小時;政府與私營機構想法子,在不過關的情況下,在邊境設置辦理業務的窗口,利民利商。「這些看起來十分微小的事情,卻大大影響了香港整體的形象。」

馬時亨建議政府安排旅行或商業氣泡,供商業人士經過嚴格的檢測後往返內地。
馬時亨建議政府安排旅行或商業氣泡,供商業人士經過嚴格的檢測後往返內地。

派遣精英外訪  講好香港故事

至於通關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馬時亨曾任商務及經濟事務局局長,轄下有14個經濟貿易辦事處(ETO),正正負責提高全球對香港獨特優勢的認識、促進香港的經貿利益,以及支援海外企業在香港拓展業務。但他認為,經貿辦未能發揮講好香港故事的角色。

他形容,無論經貿辦的同事工作有多賣力,但他們的級數仍然不夠高,難以與當地政客、主要官員會見,甚至不受當地媒體待見,「見到部長已經十分了不起」,因此推廣工作難以開展,需要更高級別的官員外訪,才能增加推廣的機會。

他建議行政長官善用本地資源,尋找本地精英,代表特首外訪推銷香港,說好香港故事。舉例而言,行政會議前召集人陳智思在泰國人脈深廣,若然到泰國推銷香港,說服力定必比經貿辦同事高,而且以特首代表之身,「什麼人都可以訪問到啦!」他曾多番向歷任特首建議構思,雖然皆獲讚揚,卻從未獲接納。他坦言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或許是政務官有感自己的地位被壓低。

他提醒,金融業仍然佔香港GDP 20%以上,如果不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積極和重要的角色,香港的國際地位只會愈來愈低。「這個行業不能輸。辦到事比多辦事好,政府成功推銷香港,市民看在眼內,必然能夠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因而施政效率也能夠提升。」

馬時亨認為,金融業仍是香港的命脈,不能輸。(亞新社)
馬時亨認為,金融業仍是香港的命脈,不能輸。(亞新社)

教育是人才之本  富商宜多資助學費

談到人口政策,馬時亨認為,「教育才能改變生命,因此十分重要。」曾經擔任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他認為教大一如其他大學,應該在教育方面扮演領導的角色,推動香港教育向前發展。他認為,其他大學不時有學者發表意見,引導公眾論述,而教大應該在通識教育、國民教育、教師政治取態等問題,加強與公眾的連繫。

他又希望幫助下一代在學業成績以外建立良好品格,因此出任由女兒創立的品格教育協會主席,冀為社會培育德學兼備的人才。

他又認為,雖然部分學生需要承擔不少的學債,政府也需要重新思考大學的學費政策,但他直言政府的教育開支已是數一數二。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教育開支為1109億港元,屬於第四大開支,政府也需要考慮財政負擔,因此建議富商及有心人多捐款支持學生。

他舉例,2018年紐約大學醫學院為體恤學生,宣布學費全免,讓學生沒有後顧之憂地讀書。整個資助學費計劃大約需要6億美元,家得寶公司創辦人伉儷捐款約1億美元。他表示,「香港很多有錢人,卻很少看到有人做這些事情。」對於富商或擔心政治等問題而卻步,他表示可以理解,因此,他認為捐款時有審查機制確保學生是上進的仍有一定需要,不建議一筆過資助學生。

專訪馬時亨 2-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