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三場同學會,遇到很多「生涯規劃」的受害者。
在高中同學會,聊起當年老師帶我們做「生涯規劃」,第一志願是醫科、電機、法律、財金。很多同學就這樣填志願。如今一位同學感嘆:其實我對當醫生,一點興趣都沒有!
不要紙上談兵
在大學同學會,聊起文法商學生做「生涯規劃」,第一志願是律師、會計師、記者、編輯。很多同學就這樣進入媒體業。如今大家感嘆:沒想到網際網路,完全顛覆了媒體!
在MBA同學會,聊起當年「生涯規劃」,第一志願是到投資銀行或企管顧問公司。有同學就這樣一路做到高盛銀行的主管。如今他感嘆:真後悔當初沒有自己創業!
人生當然需要適度的計劃。完全沒計劃,糊裡糊塗就過了一生。
但過度的計劃,會讓你永遠停留在紙上談兵,或跟前輩請益。
沒有前輩知道你是怎樣的人,所以沒有前輩可以給你深入的建議。
最好的規劃,是自己跳進現實世界。沾滿污泥、匍匐前進。然後晚上沖澡時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
讓「未來」來規劃你
「生涯規劃」的另一個危險是:你會活在過去的世界。
因為規劃時,我們參考的都是傳統的、既有的選項。不會去考慮全新的、即將崛起的力量。
所以高中時大家都想當醫生,沒人看到全民健保後,醫生會變得這麼辛苦。
所以大學時同學們都想做媒體,沒人看到一個叫Internet的東西,會徹底改變媒體。
所以我MBA同學都想去投資銀行,沒人看到Internet崛起後,有無數創業的機會。
如果規劃「未來」時,用的都是「過去」的經驗,那麼你的「未來」,仍然停留在「過去」。
比較好的方法,是反過來,讓「未來」來規劃你。
意思是趁年輕,跳進那些新的、成長快速的市場、產業、公司、工作。也許它們現在都默默無名,不會讓你很有面子,爸媽也不會拿來誇耀,但很可能就是下一個讓你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地方。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說:「夢想要長,但計劃要短」。你畢業時的生涯規劃是什麼?如今是什麼?兩者有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