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曾是日本史上最年輕的首相,也是連續在職時間最長的首相。近年最為港人留下印象的,是他強硬的對華政策,包括不掩飾對台灣的友好立場。關心國際關係的朋友,卻不會忘記安倍長期以來一直試圖修改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更多次企圖為日本在二戰中犯下的戰爭罪行辯解。
安倍經濟學的三大措施
就這兩個原因,足以挑起中港兩地一場罵戰。那邊廂,報道指重慶市有人以「歡天喜地、普天同慶」去慶祝「死得好」;這邊廂,有網友抨擊「這些垃圾一直在刷新底線」。經濟學者從來喜歡冷眼旁觀,是「有請小鳳姐」五十步笑百步還是「臭蟲論」?我不敢說,我想說的是安倍經濟學是時候蓋棺論定。
應該是2012年尾連任日本首相後,安倍推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當中3項經濟措施分別是:(1)貨幣政策大幅度放寬;(2)財政政策同時大幅度放寬;(3)結構性改革。當時經濟學者怎樣看這「3支箭」?
想當年,凱恩斯學派的克魯明(Paul Krugman)大讚安倍有勇氣打破審慎理財的傳統:”Japan, which pioneered the economics of stagnation, may also end up showing the rest of us the way out.”
貨幣政策不是靈丹妙藥
事後孔明,安倍經濟學為全球提供了什麼出路呢?根據我兩位比事後孔明精明的老師,特朗普的前經濟顧問莫里根曾打趣說,當克魯明同意他的觀點時,他要認真地再思考他的想法是否出了些什麼問題。大教授張五常更不客氣:「此君推斷無數,錯得離奇,但大名依舊。」
想當年,我這個芝加哥學派訓練出來的學生,就是質疑貨幣政策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更不相信政府大灑金錢可以挽救長遠低迷的經濟。至於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個別利益集團的政治利益太大了。蓋棺論定,安倍經濟學沒有為日本經濟帶來重大改變,當然亦沒有為全球提供什麼經濟出路。不要誤會,這不是我對安倍晉三的個人批評,這是我對所有政客的經濟口號的一般分析。日本人口老化是實體經濟的問題,安倍經濟學解決不了是非戰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