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在2023年11月14日及23日正式發布了《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及《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的擬定稿。意味着小學自1996年首次推出《小學常識科課程綱要》,又配合2000年前後各項課程改革路向,在2002年發布第一份《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在小學全面推行的常識科,即將在2025年起3年內,被小學人文科及科學科全面取代,結束20多年的小學常識科教學。
筆者確曾親身經歷就讀與任教小學常識科課程實施前的社會科、科學科和健康教育科,也參與了90年代準備設立常識科前,教育署課程發展處的課程綜合諮詢委員會工作,對學科綜合的理據與實踐確有長時間的參與及體會。如果我們未能夠透過回望與前瞻,逐步疏理常識科合與分的理據和來龍去脈,對兩個新設學科他日推行課程時的施教重點,及與剛發布《小學課程指引》中課程發展路向的配合,都會容易出現重大的缺失。
一直被忽視及誤解的常識科教學本質
我認為小學常識科的核心問題並不在於合與分,而是常識科的重要性及教學本質一直長時間被忽視及誤解。筆者就讀小學所考的升中試,其前身的小學會考就已有常識科,但在1962年被剔除,只剩下中文、英文和算術三科。原因是為了篩選學生就讀學位不足的中學,當時常識科所考試題非常艱深,諸如稅務結構、公共開支、各國地理物產等都在考核之列,問題當然在於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此後,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全都聚焦到中英算三科上,筆者現在仍記得要瘋狂操練英文時態及前置詞、算術雞兔同籠及植樹問題等例子,哪還有閒心去鑽研社會、科學和健教科呢?
直至1978年,升中試在教師抗議及社會訴求聲中被取消。即使當時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將每所小學學生公開考試成績編定五個等級(Banding)的人數,來決定選派中學次序的學能測驗卻又應運而生。只牽涉文字推理和數字推理的學能測驗,雖然只用作調整學生校內呈分試的成績排位,但由於決定到全校學生選校等級的升降,所出現無意義又花時間的試題操練,也像魔咒一樣,在2000年被迫取消後,最終在2007年又被只涉中英數三科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編班試)所取代至今。
核心問題是60年以來,常識科的分與合也好,礙於一直不是公開考試的科目,在一般學校內不易受到重視,很多時甚至會變成「分豬肉」的「百搭科」,人人都可以教,成為漸漸被邊緣化的非「主科」,同時也反映在各大學主修常識科教學的畢業生缺乏就業優勢的現象中。如這樣的情勢不改變,加上好像無所不包及有增無減的常識科學習內容,分與合的常識科教學與考核,仍少不免會是圍繞完成教學進度、依書直說的知識鋪陳與記誦考核了,還有很多學校與教師願意花費更多額外時間去設計課本課程、跨課程學習或生活化的體驗探究嗎?一切問題的焦點仍在於不少學校與家長,仍未能洗去過份以考試為本的教學及評估文化。
今天我們為了重視細分科學科與人文科的專科教學範疇,讓更多有能力、有熱情的教師投入到這兩科的教學,但如以上學校的教學生態環境沒多大轉變,我反而擔心再拆分常識科為兩個更「小科」,又會否出現有科學專科知識的去教科學科,每周只有二、三節的人文科更適合成為人人可教的百搭科呢?恐怕這樣,學科被邊緣化的現象會更甚,前景更堪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回顧過去60年小學常識科的分分合合,總讓人有種對世事「分久必合,合久又必分」的感覺或錯覺。常識科的分與合都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課程的分與合其實顯示着推展相關課程時的不同側重點而已。從課程發展理論的角度來分析,課程發展的原則與概念可分為兒童發展、學科學術、社會效率及社會重建等四個主要方向。雖然發展任何課程時以上四者都未必互相排斥,亦無必然的優劣高下,但從學科分合的考慮而言,選擇分科教學則明顯較傾向以學科學術為本的課程取向,較着重學科結構的建立、知識與文化的傳遞、學業成績的監測等課程重點;而選擇綜合科目,則較接近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課程取向,相信教育是一種統整及綜合的力量,讓學生的知性、道德倫理和社群關係更易得到全面發展。
明乎以上分與合的背後考量,我們更應在「合」時不能失卻「分」的好處,例如在常識科教學時不應忽略具深度的科學學習,也得帶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化議題有深入的探討;同樣在科學與人文分教時,我們更不應忘了科學的實踐仍是為了要解決人文世界的諸種問題,同時也不應違悖《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提出「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跨課程學習的課程發展方向。畢竟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才是課程與教學的終極成果,因此分科教學與統整課程的相互關係應是互補而不是取代,這就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永恆道理。
把科學科及人文科定位為核心學科中的核心
筆者早前在學校發展多項跨學科課程,該些課程例如:跨學科閱讀、藝文課、課程統整學習周、STEAM課程等,內容無論涉及人文或科學,大部份都是以常識科課程內容的核心元素作為學習主題來組織的。事實上,從知識建構的角度而言,科學科與人文科整全、有組織及有深度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與個人成長及世事萬物的體驗實踐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模式。語文與數學都只是學習的工具或媒介,不是世事現象知識的終極學習對象。我們理應盡量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在探究學習中應用數學,這樣一來,科學科與人文科的學習內容就擁有超然的地位,應該是所有學科的學習核心。如果語文學習與文本內容的組織割裂,教授散亂篇章的目的只是訓練學生在閱讀理解試題考得好成績,學習數學只是為了懂得解題和結算答案,我們還能憑甚麼可以裝備學生面對廿一世紀的挑戰?
要突破可能已被忽視、邊緣化或誤解學習內容與方法的常識科現況,我仍很寄望能藉著即將設立的科學科和人文科去平反,讓該兩科成為小學核心學科中的核心,所有學校及老師甚至更應將該兩科的核心教學內容融入到所有學科之中。唯有我們能認清學習的本質,明瞭學科分與合的機緣、教學與評估的誤區,課程的轉變與更新才會有其意義,才會在孩子的學習與生命成長中看到美好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