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求悟的學術氣氛

對於大學排名,討論的不少。大學如果只重排名,有問題;可是如果完全不注重排名,也一定有問題。如果考慮學術氣氛的排名,其實香港的大學校園,此一隱性因素的排名並不高
對於大學排名,討論的不少。大學如果只重排名,有問題;可是如果完全不注重排名,也一定有問題。如果考慮學術氣氛的排名,其實香港的大學校園,此一隱性因素的排名並不高。
 
大學培育創新思維,須有傑出的教研人才和尊崇的學術氛圍,以提供創新的空間。故此,必須保持校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堅守學術至上,其決策標準與行事方法,不受任何政治或其他非學術因素的干擾。
 
沒有現代化的做法與心態,不可能找到國際專家(不一定要外國人或外地人),也不可能教育出具國際觀的學生,或者要求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對於專家人才,大學應放低身段,不停求才。這種海納百川的做法,是美國國力強盛的根本原因。人力資源是國家競爭力的主力;大學或政府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推動創新與創業是個奢望。因為殖民地歷史的淵源以至政策保守,如此招聘人才的作法,似乎有一定的難度。
 

缺乏學術氣氛的大學校園

 
講學術自由要先有學術氣氛。談國際化,更不可不談談學術氣氛。大學被譽為人才培育的搖籃,靠的是敬業的學者與好學的學生。嚴師出高徒,學生可以在與大師的溝通中受到啟迪。為此,我們鼓勵資深教授為本科生開課,傳授最新的研究心得,並一起參與創新。這種做法在美國的大學很普遍,如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就有諾貝爾獎得主為大一新鮮人講課。
 
但是,大師也好,講座教授也罷,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恭逢其盛。於是我在2008年上任城大後設立的「校長講座系列:學術薈萃」,邀請校內資深學者主持,為背景各異的師生介紹校內教研近況。講座內容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僅最近的講座就包含了全球氣候變暖、儒家樂教思想在當代的意義、材料科技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雲端計算、生物統計、少數民族、生物醫學工程,以及主觀概率論的含義、內容、公理等。
 
此外,城大常年主辦「傑出學者講座」,應邀前來主持演講的有諾貝獎得主、國際著名學者,講題涵蓋新型傳染病、納米技術的進展、21世紀的王道、大數據、詩詞小說創作、能源展望、全球供應鏈的網絡、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主政治等。城大的「法國——香港傑出講座系列」,介紹法國諾貝爾獎級的傑出學者,為香港與法國學術交換的橋樑,聲譽卓著。
 
前前後後幾十場院士級論壇、講座,各場吸引了少則200、300,多則600、700聽者。傑出演講傳播信息、促進學者與學生對話,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相關各方,亦幫助同事互相交流教研資訊。然而,卻發現很少有香港本地同學前來參與講座。據我了解,除非嚴格規定,香港其他大學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香港。2012年9月26日,兩岸三地院士連續兩天在城大與中大舉行中文書法展覽,除了斯人憔悴的咖啡杯稀落一角,空空蕩蕩的會場上,極少師生參䚕。
 
最近有些年輕人沉悶的說:你們不了解 e 世代的人。其實難道就不該問大家,為什麼有人不了解學術才是大學的主題?
 

阻礙學術空間的社會

 
學生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尋找畢業後的工作,更要為將來的歴程打好基礎,因此不能只把精力放在研讀主修相關的科目,而應廣泛涉獵並思考其他的科研、社會學科的發展。教師任職大學,擔任敎研的學術任務,要具有提昇社會進步的學術使命感。可惜,這樣基本的理念,在金錢掛帥的香港,恐怕沒有幾個人了解學術空間的重要性。
 
基本上,除了校園內缺乏學術氣氛之外,社會隨便批評,簡直就是看小學術、看輕大學。最糟糕的,有人還不了解學術教研是項專業,就像其他專業一樣,有其專業特質與獨有的行事章法與文化。就此而言,北美的大學無疑最具備學術氛圍,也肯花時間與精力探討學術問題,社會不會也不敢隨便推測、干預、指揮或打亂大學的學術秩序。就是在這種普及又深入的文化之下,美國前百名的大學隨時都可能有教授獲得諾貝爾獎。
 
香港社會的學術干擾多,學術氣氛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果不做學問,不疑不悟,沒有學術氛圍,不能創新,浪費了自由的學術環境。

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