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前途光明,林鄭月娥應敢於做大膽的新領袖

董建華和曾蔭權是軟弱的特首,他們不敢對抗反對派;梁振英硬碰硬,但反對派明確表示不會跟他妥協。如果林鄭認為她的政策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她不應懼怕反對派的質疑。

好領袖都知道如何聆聽公眾輿論,但真正好的領袖則懂得什麼時候停止聆聽,開始做事。輿論只能引導決策,不能妨礙決策。藉公眾諮詢尋求社會共識只是徒勞,在自由社會,沒有社會共識是家常便飯。大膽的領袖即使沒有公眾的共識,亦敢於推行他們認為最有利於社會的政策。

香港沒民主 自由卻無礙

像香港這樣的自由社會,很多人不僅意見不同,甚至持反對觀點。只要人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不管這些觀點是如何誤導公眾,共識也有如畫餅。尤其是當今世上,社群媒體對形成公眾輿論有巨大的影響力,思想自由只會令不同意見互相衝突,而不是共識。

我們在自由社會中看到這點。例如南韓面對擁有核武的北韓威脅,北韓獨裁者隱晦地威脅要向首爾射導彈。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威脅,韓國人無疑是有共識的,然而,對於美國人在南韓部署「薩德」 (THADD)導彈防禦系統,韓國人卻有不同意見。

社會無共識 美日不例外

日本亦同樣面對北韓的軍事威脅,但除了團結起來保衞國家外,日本人對於是否修訂自1947年實行至今的《和平憲法》,也有不同意見,支持修憲的首相安倍晉三則決定提前選舉,並推進修憲;英國對於「脫歐」問題更是意見不一;美國人對於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和聯邦政府施政風格也意見分歧。

儘管香港不是完全民主的社會,但和全面民主的社會一樣自由──有的人說比民主社會更自由──這種自由使得港人對於北京在我們的事務中有多少發言權、民主的定義、香港可不可以獨立,以及是否讓內地人員在高鐵西九龍總站執法等問題上的看法南轅北轍。

民主國家的領袖,像特朗普或安倍,他們的權力來自人民,透過民主選舉來實現管治。他們可以試圖強行通過政策,不管這些政策是否得到人民授權,或者根本不受歡迎。如果他們的政策被證明極不受歡迎,選民將在下次選舉中拋棄他們。

凡事搞諮詢 只為不上身

香港的領導人沒有通過上述的民主選舉贏得人民授權。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敢在政策上畫押下注。每一個大小政策都要經過漫長的公眾諮詢,難免在公眾輿論上產生嚴重的分歧。非民主選舉的特區政府已經淪為公眾諮詢的奴隸,這只會阻礙而不是提高決策效率。

我們都知道,增加土地供應使香港的高樓價回落到普羅市民負擔得起的水平,是特區政府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出「首置上車盤」作為首要任務,最近更成立一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並承諾就如何找到新供應土地尋求市民共識。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讓「公眾參與」,無疑是令專責小組束手無策,因為所有的計劃都將遭到社會各界憤怒反對。如果建議使用「棕地」建屋,正在使用「棕地」的商家將強烈反對;如果建議維港填海或使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環保人士又會群起抗議;如果建議使用農地,村民自然也會憤怒反對。

反對恆反對 政策要推行

在梁振英5年行政長官的任期內,我們已看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這種反對行為,這就是為何什麼都做不成的原因。林鄭月娥周三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強調「首置上車盤」的對象是買不起私樓,但又不符合公屋或居屋申請資格的首次置業者,這在香港確是新奇的想法。

然而,林鄭會為她的想法贏得公眾共識嗎?當然不會。儘管民調顯示大部分香港人贊成這項計劃,但從擁有物業者指會降低住宅單位價值、從批評者說林鄭利用納稅人的錢補貼中上階層、從那些說「首置上車盤」比居者有屋便宜是「不公平」的人,我們已聽到反對聲音。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宣布了許多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房屋、教育、中小企減稅,以及逐步取消強積金「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的機制。她的政策一定會遭到部分人反對。立法會反對派將「梳理」她的建議,找出反對理由。我不會怪責反對派這樣做,他們的工作就是以監督政府的名義實行反對之實。

身段可柔軟 原則須堅持

然而,我對林鄭月娥的建議是堅定不移的。她不妨盡可能妥協,惟一旦涉及原則,則應該敢於堅持。前任特首梁振英是如此不受歡迎,即使提出有利社會的政策,也難以贏得公眾支持。幸而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林鄭月娥人氣正在上升。她的政策建議已經獲得市民青睞。

如果林鄭認為她的政策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她不應懼怕反對派的質疑。董建華和曾蔭權是軟弱的特首,他們不敢對抗反對派;梁振英硬碰硬,但反對派明確表示不會跟他妥協。

林鄭月娥準備以妥協的嶄新領導風格,必要時也會對抗。在決定什麼時候妥協,什麼時候對抗,她不能被反對派的想法牽着鼻子走,而要按市民的需要為依歸,這兩者不一定是同樣意思。她的主要目標不是贏得反對派的支持,而是得到市民的支持。推動政策時,她必須堅持己見,如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可行的辦法,即使沒有公眾的共識,她也應該敢於大膽實行。

林鄭以「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結束她的施政報告演說,但是為了實現這一點,她必須明白,有時她必須大膽地忘記公共諮詢,不理會反對派,推進她相信的一切,如果這樣使她不受歡迎,令她要一屆任期滿後,鞠躬下台,像梁振英那樣,這便是大膽的領袖需要付出的代價。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褚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