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習拜會成果?

美國還會幻想中國由「戰狼外交」改為「綿羊外交」嗎?中國對美國的「緩和」,也會有所警惕。可見,未來最重要的是重建互信,解決「不相信」和「失信」的問題,但這又談何容易呢?

全球矚目的習拜會結束,總體氣氛良好。主要原因是:雙方都要創造一個緩和的環境,以便各自做好下一手準備。這不是潑冷水的判斷,而是中國官員的教育,也是建制圈中經常「收風」的內容,只是表達的語言不同而已。

不過,無論真修好也好,做戲也好,能夠緩和就是好;否則不單雙方沒有好處,連香港作為當中的持份者也沒有好處。如果中美安靜下來,透一透氣,夾在中間的香港也可以輕鬆一下。

另一個可以稍為放鬆的結,是台海局勢。無人能準確說清楚,台海兩岸在未來三年內會不會兵戎相見?但如果中美關係緩和,美國對台灣的牽制也會強一點。當然,這也要看兩岸關係如何,更要看明年初台灣大選的結果。最新的形勢是,國民黨和柯文哲的民眾黨有可能合作,而北京又嘗試說服郭台銘不要參選;如果成功,藍營就會聯合和強起來,與民進黨一爭朝夕。這將是另一個必須觀察的因素。

歸根結柢是要知己知彼

看了這一連串的變化,我忽然想起一套京劇《三岔口》──兩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裏互相摸索,雙方都知道對方存在,但又不知道對方的位置和底牌;偶然接觸和碰撞起來,就在黑暗中大打出手,但經常打空拳,於是又暫時分開,各自靠邊,尋求下一次出擊的機會。眼前的中美形勢,不是有點相似嗎?

歸根結底是要知己知彼,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還是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得準確:目前美國有四方面仍比中國強,甚至主導着世界形勢,包括軍事、金融、創新科技和軟實力。所以,必須務實地看待這些問題,知不足而按部就班地急起直追。他的話可以令頭腦發熱的人清醒,也可以令悲觀失望的人增加信心。

不過,我又想到兩個問題:如果崔天凱的話能在更早的時候公開,並成為政策的一部分,效果不是更好嗎?至少可以減少高昂的代價。此外,即使現在說了,但美國會怎樣想?還會幻想中國由「戰狼外交」改為「綿羊外交」嗎?中國對美國的「緩和」,也會有所警惕。可見,未來最重要的是重建互信,解決「不相信」和「失信」的問題,但這又談何容易呢?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