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8 2025 07:30: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奧尼爾眼中的在港外國人

Mark O’Neill(馬克·奧尼爾)多年從業記者,定居亞洲多年,2006年起開始撰寫不同書籍。最新著作Why Foreigners Like Hong Kong,探討在港外國人的本地經歷。

在一個新書發布會上,遇見Mark O’Neill(馬克·奧尼爾),他從環保袋裏拿出他的最新著作Why Foreigners Like Hong Kong,書是用英文寫成的,卻只有譯本《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英文版什麼時候出現?連作者Mark也不知道。

翻看Mark寫人物,竟有認識的。喇沙書院的Brother Thomas(譚瑪士修士),第一次見他的時候是體育老師,再見他是校長,然後是該校的校監。看來譚瑪士修士不介意留在香港,繼續他的教育工作。

《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書影。(作者提供圖片)
《外國人喜歡香港的N個理由》書影。(作者提供圖片)

使命感

看內文才知道譚瑪士修士不平凡的人生,22歲從愛爾蘭來到香港工作,然後返回都柏林大學進修,再回到喇沙教經濟。學校重建後,譚瑪士修士到尼日利亞工作,在一所男女校當校長。「最大的挑戰是說服女生好好學習,因為她們一般都早婚、早育,譚瑪士容許她們在生孩子後,再回去繼續上課,那些女生都非常感激。」

在尼日利亞,譚瑪士修士曾在邊境遇上槍手劫匪,財物、護照都被拿走。10個被脅持的人在山崗上坐着,臉朝着地。「我們等了一個小時,十分惶恐,因為可能會喪命。」

在非洲的日子,譚瑪士修士協助喇沙會「創立一個同人組識」,「能夠獨立自主」,不用「事事望向歐洲或美國」。

譚瑪士修士於2000年返回香港,出任校長4年。退休後到以色列伯利恆的喇沙大學工作,他的學生都是巴勒斯坦人。那裏的隔離牆讓譚瑪士修士看到牆的一面巴勒斯坦人貧困,另一面的以色列人富裕。

下一站馬來西亞,創辦喇沙會國際學校。

2018年譚瑪士修士返回香港,出任喇沙書院校監。2022年有機會與譚瑪士修士一起午膳,他的精神、身體狀態好極了。他說得對,他「很幸運,身體一直很棒」。

譚瑪士修士:「我毫無懸念:對我來說,這就是我正確的人生道路。」(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譚瑪士修士:「我毫無懸念:對我來說,這就是我正確的人生道路。」(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危害健康

知道香港有位反煙草先鋒人物,卻是沒機會見面。看馬克的介紹,知道這位Judith Mackay醫生(麥龍詩迪)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在2019年「15歲以上的人口中,吸煙者僅佔10.2%,比率是全球最低之一」。Judith說:「香港已經成為亞洲的一個典範。」

一切得從1984年說起,Judith說出反煙草的重要性,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可以拯救更多生命。」

Judith與Mackay(也是醫生)在蘇格蘭結婚後,來到香港醫院工作。那時候,「在病房,從未收過不抽煙的病人。而廣告試圖以『擺脫束縛』打動人,但吸煙正是束縛的另一種形式。」

在一次公開聽證會上,Judith與煙草商對坐,各自表述。Judith說她的兩名年輕兒子坐在公眾席上。煙草商的言論,對Judith的用語,讓Judith的孩子「終身不沾煙草。」

Judith:「我們在香港住了54年。她就是我的家、我愛之所在。」(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Judith:「我們在香港住了54年。她就是我的家、我愛之所在。」(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來到1990年代,Judith提出成立一個國際控煙組織。該組織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於2005年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82個國家及地區確認該《公約》。

Judith編製的《煙草地圖》,「提供了有關全球煙草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控煙的主要障礙,各國政府該採取什麼應對措施。」

「《煙草地圖》解釋全球吸煙習慣、二手煙的禍害:吸煙導致的合併症、死亡數字,造成的社會成本。」

難怪跨國煙草產業把Judith列為「世上最危險的3個人之一」。而Judith說這「反煙草運動是她的終身事業」,她會「繼續工作,直到100歲,永不言退」。

探訪者

監獄電影總有這樣的一個角色,不是神父,就是修士或牧師,在監獄與在囚人士做「朋友」,切實幫助他們。當然,他們有任務在身,就是在傳福音,講神的恩典。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人,不是在「做戲」,而是在「工作」。

來自瑞士改革宗教會(Swiss Reformed Church)的Tobias Brandner(白德培牧師),從1996年聖誕開始,探訪在香港不同監獄的囚友,歷時數十年,從不覺得疲累。

Tobias年紀輕輕,15、16歲已經在問:「生命的意義為何?生命的目的為何?」在瑞士上主日學,他有機會學希伯來文。老師對他的啟發:「神學比純屬臆測的哲學更貼近現實,那是一種你一生都必須參與和實踐的事。」

其後在大學該選修醫學還是神學,他作出決定。Tobias說:「神學追尋生命的終極玄機。」

白牧師指出,「我的目標,是引領他們走向一條培育愛與接受愛的能力的道路。」(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白牧師指出,「我的目標,是引領他們走向一條培育愛與接受愛的能力的道路。」(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獲得神學哲學博士後,他有機會到香港工作,「在香港監獄擔任傳教」。來到香港,他要學粵語。「廣東話是一種了不起的語言,充滿智慧。香港人很有風趣幽默本事。」

起初,Tobias的廣東話是「半桶水」,他已經要到監獄探訪囚友。Tobias說坐牢的不一定是壞人。「要改變行為之餘,更要改變一個人的心靈。」Tobias是「引領他們走向一條培育愛與接受愛的能力的道路」。

Tobias從來不會勸說囚友「信主」。「你必須在生命中信服這更深的真理。」

從神學角度來看,可以稱之為「恩典」。

在神學院任教的Tobias,每星期帶領學生到石壁監獄進行聯合工作坊。「神學院學生總是很期待,覺得獲益良多。他們當中不少和囚友成為好朋友。」

Tobias說當年在香港沒有置業,因為可以住在大學宿舍。「退休後留在這裏,已經不可能了。」

不過,Tobias會見步行步。說不定退休後,他仍可以留在香港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綜合轉載。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