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

矽谷銀行出事,很大程度上是展現銀行業界最vintage問題。

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爆煲,為美國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事件,而對上一次有大型金融機構出事,正正是金融海嘯時期。翻開評論,很多認為今次事件不足以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淡化其影響,個人認為現階段斷言仍言之尚早。一方面,金融系統風險的出現,十居其九,都是事後孔明,君不見十幾年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出事後,市場有近一年時間是毫無異樣,甚至以為事過境遷,最後才發現是大風暴前的預演。

交易風險增加 不容低估

事實上,矽谷銀行被接管前,矽谷一批科技或初創企業人人自危,既擔心存放於同類銀行的存款不穩,紛紛提取或尋求緊急信貸,甚至有稱個人公司資金不足,連支薪也有問題。更甚是,凡有金融機構出事,都會拉升整個行業的交易對手風險,甚或引發短期資金成本上升,這都是不容低估。

說回矽谷銀行,新冠疫情期間存款急增,由2020年的600億美元,到2022年就遞增至2000億美元,部分原因是期 間初創及科技企業賺到錢,滾存了大量資金。而矽谷銀行獲取額外大批存款後,就投放至美國國債,以為是最低風險,奈何加息周期令整個科技行業集資困難,於是要大量提取存款,無奈國債價格下跌,招致銀行虧損及削弱資產充足比率。

矽銀出事 反映業界問題

那麼,矽銀出事就一如外界共識,要怪就怪罪於聯儲局持續加息嗎?個人認為,加息只要暴露問題,唯問題的根源是市場從來不相信聯儲局會持續加息,不然的話,矽銀老早就會為旗下國債組合做落利率對沖,要不然的話,矽谷初創企業亦會更早盤算資金問題吧。

矽谷銀行出事,很大程度上是展現銀行業界最vintage問題,包括資金出現嚴重期限錯配,以及太過依靠單一類型客戶。70年代的德州銀行業就是個好例子,當年石油業蓬勃,德州銀行業依靠石油企業客戶,結果油價下挫,碰得一臉灰後又再押注當地地產行業,50年後的今天,矽谷銀行某程度上是翻版,唯比起石油及地產業客戶,科技或創投企業又豈會有抵押品?

三藩市灣區太多創投企業,亦太多依靠這類客戶的銀行。矽銀目前有94%存款都超出存保上限範圍,要複製當年找來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硬食貝爾斯登似乎難上加難。如何盡快讓客戶百分百取回存款,是矽銀事件止血關鍵。事前,為什麼監管機構毫無預警?而事後,為什麼市場只顧豪賭年底前減息?伯南克年代種下的道德風險,隨時間過去,問題愈浮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