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民企 誰主浮沉

企業經營持續困難,是內地一個結構性問題,要探討的話,足夠學者寫很多篇論文。國進民退,真的嗎?

柳傳志退休,較他更早退下火線的馬雲,早前就發表了一篇演說,導致國進民退又再成為討論話題。

馬雲說,2019年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不容易,更透露一日試過收到五個朋友來電要借錢,話要賣樓套現的數目,就更加之多。經濟表現達標,但企業經營持續困難,是內地一個結構性問題,要探討的話,足夠學者寫很多篇論文。國進民退,真的嗎?當然,如果以股價表現來衡量,香港上市好幾隻行業熱門股份,大部分都仍然是民企,大部分股價都跑贏國企。相反,用內地官方採購經理指數做比較,代表民企為主的中小企部分,大部分時間仍然是處於收縮區域。

民企困難的一年,國進民退聲音持續,國務院幾乎同一時間又搞了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並且公布多達28條意見,鼓勵及支持它們發展,並且在電力、電訊、鐵路、石油等行業進一步引入競爭。但老實,以幾個行業前景及受制於當局的價格機制規限下,開放是否等如令民企可以分享更大利潤,實在成疑。事實上,現今內地最有利可圖及具備盈利前景與發展潛力的,就是科技及新經濟,觀乎行業中的眾多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是民企為主。或者,自從馬雲要退休,騰訊控股(00700)受內地政策規範影響下,似乎予外界一個印象,就是主打行業的民企在某程度上遲早都需要央企化。以5G龍頭企業華為舉例,股權大部分由員工持股,但華為的官方背景從來都是深入民心。

不對稱的比例

不論央企抑或民企,重點並非是政策上的傾斜之分,而是獲得的資源分配,及發揮其資源再分配與經濟貢獻的作用。事實上,自從好幾年前官方定調,經濟發展由央企為主體之後,民企本質上就是輔助角色。可是,雖然是輔助性質,但民企對經濟貢獻及製造就業比重最大,在資源分配及貸款批核上,卻比央企輸蝕,這一個不對稱的比例,才是國進民退討論重點所在。

內地仍然奉行規劃經濟,正因如此,每年制定的經濟目標,由下達至執行,講求的是效率及把握,形成央企為主軸的經濟模式仍是牢不可破。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楊柳就作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說明,認為經濟結構失衡,央企改革未有完全到位,形成一批殭屍企業,而同一時間經濟過度依賴槓桿,衍生出更多問題。如果相信民企有較好市場觸覺,以及較有效率的執行的話,它們本應是可以帶頭突破經濟失衡的困局。央企浪費或未能發揮資源,奈何幾年前民企的大量海外收購,及不少的違規行為,底子早就花了,難道央企民企在內地都是不可靠?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