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時代的企業戰略思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情況下,很多戰略問題靠簡單的思考方式並不能完全解決,甚至不可能解決。中國和西方比較成功的企業都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即在機會出現與自己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與博弈。

編按:文章節錄自作者於8月11日,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企業研究院第25期藍海智見直播間講課內容。

在今天的「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企業的生存以及未來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家們必須具備怎樣的戰略思考?

從過去幾年美國政府給予一些中國企業的遭遇來看,國家安全的問題是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TikTok(抖音的海外版)在美國事件的出現代表數據安全、數據主權的問題對企業來說已經是不可避免。同時,也讓很多中國企業意識到當他們「走出去」的時候,他們除了需要對當地法規合規之外,他們還需要對地緣政治擁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大因素驅動中國企業發展

從企業戰略層面來看,驅動中國發展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我歸納了三個主要的因素:政府的政策、科技的發展、需求端的變化。

從政策來講,「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以及雙迴圈這兩個戰略作為發展重點,「中國製造2025」從高科技製造方面不斷提高中國的競爭力,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以及要致力達到「共同富裕」。

從科技來講,在過去十幾年間,不少中國創業家通過移動互聯網平台,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大數據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造就了不少創新企業。 今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科技時代,主要顛覆性的科技包括IoT/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等。這亦代表一個新的創新階段正在來臨。

從需求端來講,因疫情關係,在大健康、遠端工作和娛樂、自動化、智慧出行等領域湧現不少新的商業模式。隨着智慧城市的發展,以後特別是跟公共議程相關的問題都會逐漸透過智慧城市的方式來處理。這亦將會創造不少新的創新,公私合營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將更會普遍。

因疫情關係,在大健康、遠端工作和娛樂、自動化、智慧出行等領域湧現不少新的商業模式。(Shutterstock)
因疫情關係,在大健康、遠端工作和娛樂、自動化、智慧出行等領域湧現不少新的商業模式。(Shutterstock)

地緣政治問題突顯,全球化2.0時代來臨

因國際形勢的轉變,地緣政治對企業的影響正在變得愈來愈大。

在地緣政治問題突顯的今天,中國在世界中的定位將會是怎樣?有一派的觀點認為中國將會崩潰或者將會被孤立,全球化時代將會結束;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世界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2.0的時代,中國的角色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1.0時代裏,通過全球分工,中國主要是作為一個供應端,西方發達國家作為需求端。經過30年的發展,全球化將會進入2.0的時代,中國除了仍然作為主要的供應端之外,同時也將是重要的需求端。

全球化2.0的發展跟「雙循環經濟戰略」不謀而合,RCEP簽署後,中國與亞太地區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將逐漸成為單一的貿易區,在全球化2.0的發展中,亦將成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在全球化2.0的時代,一部分區域化和本土化亦將會出現。

在這樣的場景下,每個行業所面對的挑戰、機遇都不一樣,格局的發展亦將有所不同。 例如半導體是一個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它特別適應全球化1.0,全球分工這樣的做法。當時,中國在晶片設計、製造方面並沒有花很多精力去做,反而台積電的代工,歐洲的光刻機,德國、日韓的高端零部件都做得特別好。

不過,以前純粹的分工現在被地緣政治逐漸打破了。 為了不被「卡脖子」,中國正在努力發展高端晶元行業,但同時中國的製造業還是會繼續發展下去,一般製造和先進位造會共同存在。

以前跨國公司把西方的產品和商業模型簡單地從西方移植到中國來,但是他們逐漸發現不行了。(Shutterstock)
以前跨國公司把西方的產品和商業模型簡單地從西方移植到中國來,但是他們逐漸發現不行了。(Shutterstock)

另外一案例是農業和食品。 這個行業將會繼續全球化。中國的中產階級不斷壯大,他們對於食物的營養、蛋白質的要求愈來愈多。一方面國內可以提供一部分,但國外也有很優質資源,未來可以通過適當的管道來獲取相關產品。

跨國公司在中國發展的範式也在改變。以前跨國公司把西方的產品和商業模型簡單地從西方移植到中國來,但是他們逐漸發現中國不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它更是許多創新的來源。中國的很多創新可以影響到西方產品和商業模型的設計。「以中國為核心」變成了很多跨國企業新的發展方式。

儘管世界正在處於一個巨大變局之中,在某些方向中國正在面臨更大的挑戰,但總體來說,中國在全球發展的角色應該將是愈來愈重要。從某些角度來看,外資、內資的邊界將會愈來愈模糊,企業需要擁有全球視野,甚至將自己作為全球的企業來看待。

企業戰略第三條路:適時跳躍,調整邊界

長時間以來,西方的主流諮詢公司和管理學術界認為企業戰略只有兩種,一種是多元化,什麼都做愈大愈好,先做大再做強。第二種就是以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以企業能力為主的戰略。能力是企業內生發展出來的結果。經歷了30多年後,這種思考方式到今天在西方還算是主流思想,特別是美國。在過去十多、20年間,在中國不少人亦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互聯網思維、平台戰略等。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很多戰略的問題靠這些簡單的思考方式還是不能完全解決的,甚至不可能解決。 很多問題是非連續性的形式出現,包括疫情的發生、政策的變化。企業過去不需要考慮的一些問題,在今天往往不得不考慮。大格局正在變化,企業戰略的思考需要更為複雜。

戰略第三條路,我稱之為「適時的連續跳躍」。中國不少企業,包括西方後來比較成功的企業,亞馬遜、谷歌等等,他們並沒有按照上述的理論的一或二去做,而是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即在機會出現與自己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與博弈。一開始的時候進入某個行業建設了某一些能力,當新的機會出現,你可能沒有足夠能力進入新的行業,但你會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跳過去,儘管我沒有足夠的能力。

當新的機會出現,你可能沒有足夠能力進入新的行業,但你會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跳過去。(Shutterstock)
當新的機會出現,你可能沒有足夠能力進入新的行業,但你會判斷這個機會值不值得跳過去。(Shutterstock)

在快速發展的不確定環境中,企業業務的邊界是機會和能力的比較與博弈的結果。假如在原有的業務裏,有新機會出現,你可以決定不跳,維持着原有的狀態;或者你決定跳過去,你的邊界就會擴張或調整。

適時、連續跳躍並不代表企業不需要把業務做到極致,在今天競爭激烈的狀態下,不做到極致是很難成功的。

變局中生存,企業須練好基本功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裏,企業應該怎麼生存下去?一些基本的工作還是要做的,無論是建立能力、競爭力、創新、相關的轉型,把你的組織架構做好或者重組機構,更好的激勵與吸引人才等等。 但就算你做了這些基本的工作,在面對新的挑戰時,往往還是不完全足夠的。

在大變局中,企業領導者的視野、胸襟和領導力非常重要。領導人的能力往往是影響企業能否「活下去」的最關鍵因素。 我對這方面的總結有以下幾點:

第一,領導者應該要有很強大的憂患意識,同時又有很強的奮鬥意識。

第二,同時,他要避免整個企業陷入「負面的集體潛意識」。

第三,企業家需要擁有通過積累知識對未來判斷的能力,包括對全球的發展、地緣政治、政策方面等方面的知識。

第四,所有公司都需要有全球的視野。 企業必須要有宏觀的眼光,同時也要有微觀的手段。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