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校長郭位教授:高等教育怎麼辦?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認為,理想的高教組合是學術自由,大學自主,政教分離。

2021年的香港,在經歷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不得不改變上課與學習模式,加上政府疾呼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以及香港土地資源的侷限,讓愈來愈多本港大學紛紛進入內地設立分校,希望藉此擴充大學資源的運用及人才的交流,在這個改變與創新的時刻,香港的高等教育有何不足或亟待改善之處?如何在香港未來的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甚至引領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8年起擔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的郭位教授,7月17日下午在香港會展中心,特別藉由他最新出版的著作Soulware(《心件》)為引,以「高等教育怎麼辦」為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專題演講。演講由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擔任主持人,如他在開場時所說,「今天的演講題目很有趣,一方面可以說,在郭校長的領導下高等教育是怎麼辦的?第二個角度是,最近香港高等教育問題頻仍,接下來應該怎麼辦?」

郭校長(左)與文灼非社長(右)對談及與台下聽眾交流。(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郭校長(左)與文灼非社長(右)對談及與台下聽眾交流。(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郭位校長指出,高等教育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個是大學,第二個是社會,第三個是政府,香港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遇到很多問題,三方面都有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單一方面。

美國高等教育值得參考借鑑

他認為,「高等教育美國是最進步的,過去120年,全世界有607個人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獎,這607個人裏屬於美國研究機構的有294人,佔了47%,將近一半。過去21年,美國在全球169個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物獎裏面佔了107個,67%,環顧全球,美國在研究領域方面可以說是一枝獨秀。間接證明了美國的教育、社會、科技的確有吸引人的地方。」曾經在美國求學、工作、生活了34年的郭校長說。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這294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人佔了47%,這些得獎者來自美國近70所大學,顯示美國高等教育不但深度好,廣度也很寬,而且影響力非常大。」他說,「在美國任何一個排名前200名的美國大學,都有人可能得諾貝爾獎。更間接證明美國高等教育一定有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其他國家、地區隨便可以達到的。」

「反觀香港的高等教育,香港的大學不乏先進的設備、美麗的校舍、優秀的學生,也不乏好的人事制度、教育政策,甚至充足的經費、優秀的教授。但除了這些軟硬件之外,其實還不夠,我認為還需要『心件』,核心有三,即執政者的見解、社會的進取心及教育者的心態。」郭校長說,「但這三個核心都包含着一件很重要的事,那便是要有專業精神、好的人格操守及進取心。心件可說是人文社會與精神活動的一個情懷,是一種願景,我們應該要好好善加利用。」

「執政者的見解」、「社會的進取心」及「教育者的心態」是心件三大核心要素。(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執政者的見解」、「社會的進取心」及「教育者的心態」是心件三大核心要素。(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其次,『創新』也是香港社會非常缺少的,因此,為什麼我要一直推動教研合一、政(治)教(育)分離就是這個原因,硬體、軟體要協同合作,而『心件』是一個靈魂,這屬於抽象層面。但在實際運作上我們可以改進的,便是反歧視,教育要一視同仁、公平競爭。」他語重心長地說。

因此,郭校長認為,香港的高等教育未來可從以下五個方向去努力──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相逢不相識 何說平生意 高教國際化 永續綠滿庭

郭校長指出,「香港常被稱為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但國際化這件事其實早在孔子時代就有了,孔子周遊列國難道不是國際化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也是國際化,所以國際化並不是一件新鮮事。」

他舉例,近代中國人走向國際早自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過後未幾即已開始,1847年美國牧師帶著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容閎、黃寬及黃勝三人前往美國。其後容閎成為第一位就讀耶魯大學並獲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1854年容閎獲得耶魯文學士學位回到中國,1872年帶領第一批公費留學生赴美,開啟中國留學生赴美之路。而黃寬則於1849年由美國赴英國,入讀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其後亦成為第一位留英學習西醫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917年還有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叫王助,他幫助他的同學創建了今天的波音公司,被聘為公司第一任航空工程師。在任期間,王助在B&W型水上飛機基礎上改進設計出了B&W-C型水上飛機,幫波音公司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回到中國的王助並未受到應有重視,輾轉從中國到香港到台灣,最後擔任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抑鬱而終。

「跟日本明治差不多時期,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叫張之洞,他推廣船堅炮利,認為中國要發展高科技,但當時沒有人聽他的話。之後不久,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再之後日本統治台灣50年,香港則成為英國殖民地,但英國人在香港這麼多年,老實說對香港高等教育沒有什麼建樹。」郭校長一語中的。

他說,「民國初年,當時北洋政府的外國顧問即已提醒,『你們中國人大道理講的太多,做的事情太少,要注意科技,少講空泛的道理』,但當時也沒有人理他,所以中國包括香港在科技方面的經驗,嚴格說來乏善可陳。高教國際化要用心才能有效果。」

郭校長認為,高教國際化要用心才能有效果。(攝影:文灼峰)
郭校長認為,高教國際化要用心才能有效果。(攝影:文灼峰)

(二)教研合一:

心空教亦空 上心研乃心 硬體合軟體 總欠一心件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有問題?」郭校長一針見血地指出,「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科技不發達,就是被傳道授業解惑這6個字耽誤了,老師講話學生聽,聽不懂請老師再講清楚,這就是自古以來教育的最高層級,因為這樣,我們的學生求取很多知識,但缺乏創新。」

但中國並非沒有創新,「我們創新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現在的科學,傳道授業解惑不夠,一定要研究。教學跟研究一定要在一起,學習本身用要研究跟學習擺在一起,傳道授業解惑可以幫你求取知識,但格物致知可以幫你創新知識,所以教學和研究一定要結合。」

(三)政教分離:

心邪政疫染 上人教理天 四書分東西 不道離心件

郭校長指出,「大學是一個求道理做學問的地方,是從事教研的殿堂,我向來主張教研合一,學術自主,外面的機構、社團、宗教、政黨、政治人物……都不應該利用大學的平台從事跟大學不相關的活動,甚至干擾大學的運作。」

他認為,「一個大學有2萬多個學生,4、5千個教職員,加上他們的家庭,影響力多的可以到10萬、8萬,少的則5萬、6萬,影響力是不得了的。這點美國做得很好,政治人物不會隨便到學校,學生也不會利用政治去干擾學校,學校有自己運作的體系,會自己處理校園中的事。」

郭位校長參觀城大出版社2021年香港書展攤位。(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郭位校長參觀城大出版社2021年香港書展攤位。(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我常跟學生聊天,問他們畢業後想做什麼?很多學生都跟我說,想做政府工,想當AO,當官,其實這是中國很典型的思想,學而優則仕。但我認為,產官學應該是合作,而不應該三棲,因為這裏面可能會有利益衝突,加在一起是糾纏不清的。我覺得,產官學三棲是中華文化裏一個非常不好的哲學,需要改進,學而優不一定要則仕。」

郭校長認為,理想的高教組合是學術自由,大學自主,政教分離。「1967年,芝加哥大學校長主張大學要維持政治中立,大學要獨立於街頭的潮流,要可以抗拒政治激情,我們知道要完全做到這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我想沒有一個社會可以100%做到,但美國大學情況是比較好,政治人物不會隨便進校園,學生也不會利用校園從事政治活動。」

(四)品質和評鑑:

悅目看佳人 品味各不同 評鑑較高下 難掩真瑕瑜

搭的士時喜歡跟司機聊天的郭校長説,「在不同國家、地區,每一個司機對教育都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但大學需要一個公正公開的評鑑,才能讓大學及外界知道這個系統到底運作得好不好。」

「我們常常認為香港的大學很了不起,大學排名很高,每個大學都把自己最好的排名講出來的,不好的排名都沒講。全球目前有三個重要的世界前100大排名,全球有60所大學在每一種排名都進入了前100名,其中美國大學有31所,香港沒有。如果再加上就業率的條件,則有53所進入QS前100名排名,其中美國佔了29所,這些評鑑機構都跟美國不相關,卻都給了美國大學很好的排名,由此可知,美國的大學的確有可取之處。」郭校長說。

他認為,「大門雖小處,修士必可觀,同樣的道理,校園不需要那麼大,設備也不需要多麼豪華,大學教學、研究好,自然會受到重視,得到學生、外界的青睞。」

(五)創意跟創新:

後浪推前浪 新妝補舊妝 草木新雨露 創新舊江山

郭校長指出,「我們的社會對創意、創新的確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以GDP投入為例,日本佔3.78%,韓國4.3%,台灣3.1%、新加坡2.02%,香港只有0.73%,大家都知道香港對科研的投入是最低的。」

「香港社會貧富懸殊,缺少中產階級,事實上,如果科研投資好,還可以有利於中產階級發展,香港社會從來沒有一個有利於中產階級的政策,所以創新、創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可以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永遠要覺得年輕人比我們做得好,年輕人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希望一代比一代強,長江後浪推前浪。對於創新跟創意來講,我們一定要有政策找項目,讓大學畢業生有發揮專長的機會。」

「年輕人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希望一代比一代強,長江後浪推前浪。」郭校長說。(攝影:文灼峰)
「年輕人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希望一代比一代強,長江後浪推前浪。」郭校長說。(攝影:文灼峰)
政府應訂為香港整體發展好的教育政策

郭校長指出,「香港教育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中學生進大學前都是選校不選專業,所以學習尖子永遠是去港大,港大雖然非常好,但它不是每一個專業都是最好。另外一個現象是,香港成績最好的學生大概都去讀了醫,沒有一個去讀理工的,學生分布非常不均勻。以台灣為例,台灣最好的學生不一定讀醫,可能30%讀醫,20%讀電機,再10%讀英國文學,然後5%讀動物醫學諸如此類,但香港不是這樣子,當然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所以政府應該在教育政策上有所鼓勵,但鼓勵目的是要為香港好,而不是僅為某間大學好。」

「所以,城大開風氣之先搞了一個HK Tech300,想在工程方面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我們社會需要有非常優秀的學生讀文學、讀社會學、讀醫學,每個人的才能都不一樣,應該就自己的才能去學習,才不會造成人才的浪費,要用人唯才。」他接著指出,「還有注重多元文化,如同我們城大校歌歌詞裏說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我們社會要有多元的聲音,但是大家可以和睦相處,意見不一定要一樣,但大家可以彼此包容。」

郭校長指出,「HK TECH 老虎班」為最出色的學生提供富挑戰性的學習體驗,以培育他們成為未來科創領袖。(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郭校長指出,「HK TECH 老虎班」為最出色的學生提供富挑戰性的學習體驗,以培育他們成為未來科創領袖。(香港城市大學圖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