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顧樂本(Robin Grille),近來在災難中活過來,他在澳洲遇上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與太太幾日幾夜因為極度猛烈的暴雷豪雨而被困屋內,兩口子貼着對方都無法聽到說話聲線,唯一可以做的是緊擁在一起,聽天由命。雷雨過後,四周山泥傾瀉,滿目瘡痍,他們的居所幾乎毁掉,有鄰居失蹤了,社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惶恐。
童年幸福的孩子恢復得更好
顧樂本說災難對社區的孩子造成創傷,其中一個徵狀是往後變得異常懼怕下雨,但是受創孩子當中,有一些明顯徵狀較輕,他說這些孩子都是在生命早年得到很多的擁抱和愛!他更說,許多研究都顯示眾多災難後恢復得好的人,都在童年於家庭裏享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和備受寵愛。
同時,我從不少倖存者故事裏也發現,他們之所以較容易在災難中逃出生天,與擁有幸福的童年相關。例如一些納粹大屠殺生還者和脫北者都提及他們有幸福的童年,家裏充滿愛,父母提供巨大的安全保護網,甚至視他們為掌上明珠,高度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未必在童年時掌握到很多生活技巧,但是自我價值感很高,在災難時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自信心、積極樂觀心態和生命力,讓他們能夠千方百計應變和存活過來。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埃爾弗里德.蓋林格(Elfriede Geiringer)的女兒伊娃.施洛斯(Eva Schloss)敘述她童年很幸福,父母和哥哥對她的關注與愛從來都不缺乏。她記得小時候爸爸鼓勵她在衣櫃頂跳下來,而他每次都會接緊她,她感到既興奮又安全。她又說自小以來都未見過媽媽煮飯,家務由傭人照料,但是戰爭開始後,家道中落,媽媽不單能夠應付家務,也擁有生命熱情去學習化妝技巧,以此謀生,她更能運用本來就擅長的人際技巧招徠生意,在很艱難的時期仍能生活下去。兩母女後來在集中營內以超凡的勇氣、毅力、積極心態和巧妙的計謀雙雙逃出生天,並在災後打理慈善業務數十載。
陪伴比獨立更重要
這些倖存者故事,也喚起我一些育兒往事。當年,我以為要刻意鍛煉孩子的生活技能,讓她盡早獨立,並擁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恰當的教養。可是,我做的一切忽略了她最需要的安全感,包括讓她充分感到受保護和疼愛,以及可以放心做真實的自己。我沒有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卻處處要求她獨自面對困難和關愛別人,表現良好的品行。結果,她根本無法自在安心地做真實的自己,例如在脆弱又需要我陪伴時,會擔心我不滿意她依賴而在情緒上遺棄她。
我學習善養後,才明白到讓孩子先在早年滿足情感上的成長需要,容許他們盡情地依附照顧者,並在身心層面有很廣闊的探索空間,他們才能擁有滿滿的安全感、自我價值和生命掌控感,至於同感心和利他的特質,則是稍後階段才發展出來的。
從前,我將教養焦點放在培育顯而易見、容易贏得別人稱許的特質上,卻忽略了其實不易被看見和稱讚的特質——安全依附感和愛的儲備,這些才是一生面對所有逆境的承托力量,以及所有對生存有利的特質的泉源!
善養是用最大的同感心支持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它不止是倖存者的救命關鍵,也是讓孩子一生能夠應付困境、活得心滿意足的最重要地基。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