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人才政策要重視挽留亦要顧及年輕人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年輕人排諸於「人才」討論之外的公眾議論,不夠全面,也不貼近市民感受,更沒有溫度,不能引起市民積極回應。

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專門負責「搶人才」的窗口,協調勞工及福利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多個政策局,研究在創科、海外人才子女在港讀書等方面提供誘因。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撰文指出,近期的熱門詞語是「搶人才」,在「搶人才」的話題上,有說法是「搶人才」乃當前急務,不能輸給鄰近地區。

缺乏人才的兩種情況

但應該怎樣考慮這個人才問題呢?呂大樂指出,一種情况是香港長期缺乏某種人才,「基本上並未有在某些環節培養人才,以致要發展某些新產業,便有短板的情况」。這個需要向外「搶」,因為本身短缺,但如何選定「搶」的對象?怎樣決定哪個數目能夠產生「臨界質量」的效用,以新的人才供應來開拓產業發展,及改變整個產業生態?這些都有待討論。

呂大樂又指出,另一種情况是香港不是沒有某類人才,而是未能有效地將他們留住。這可能是外來的人才結果沒有留低,也有可能是本地人才流失。如果是這種情况,主要問題便不在於「搶」,而在於「留」。即是說,既要「搶」人才,也要「留」人才。而其實能夠有效地把人才留住的政策、配套,可能多多少少都能幫助向外「搶人才」。

然而,近期談論「搶人才」的多,講「挽留人才」的少;很少討論人手填補的問題。

過分強調「搶人才」 現有人才情何以堪?

人手消失的現象很重要。「由教育工作人員、醫生護士,到社會工作者、不同種類的護理人員等,都是一般市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能夠感受得到的人手流失現象」。他呼籲,人手不足的問題需要正視。

呂大樂分析,這其實是關於整個香港社會的人力資源結構問題。有的人手要向外「搶」,有的人才要挽留、提供激勵,有的要研究如補充。只集中講「搶人才」,會給人只重視外來的、新來的人才,但卻甚少提到原來已經在香港的人才。

他又表示,除了對外「搶人才」,對內挽留人才之外,還應該關顧年輕一代。「理論上,對他們而言,人手不足、人才短缺,表示更多機會在面前。他們能否做好準備、爭取各種機會,那要看他們有無努力」。無論如何,關於整個香港社會人力資源結構的討論,應該有他們一份。可是,時下「搶人才」的討論,大多數論者無視本地年輕人,或者很少將他們的考慮在內。

呂大樂認為,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年輕人排諸於「人才」討論之外的公眾議論,不夠全面,也不貼近市民感受,更沒有溫度,不能引起市民積極回應。

本社編輯部